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从民间传承走向专业发展,海安花鼓艺术团正式亮相

0
分享至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梅丛婧 苏丹 记者 花宇)10月12日下午,海安市花鼓艺术团在南通海安市文化艺术中心小剧场正式揭牌成立,标志着海安花鼓从民间传承走向专业发展的全新进程。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海安花鼓艺术团将构建一个集研究、创作、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形成从理论挖掘到舞台实践的良性发展生态,实现海安花鼓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海安花鼓早先流传于海安市东部乡镇,舞蹈动作多从流传区域劳作生活脱胎而来,形成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间,属于传承地区民间自娱自乐性的歌舞活动形式,往往是班社老艺人传承技艺、培养后人。20世纪50年代,海安文化馆前辈去角斜采访,把 “角斜花鼓”第一次搬上舞台,开启了海安花鼓传承发展之路。2007年,海安花鼓被列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海安的文化品牌。


“花鼓的节奏里,全是祖辈的故事和感情!” 海安花鼓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培杰表示,“每个动作都带着泥土香,是活着的历史。”海安花鼓的动作全是从生活里“长”出来的。“风摆柳”学的是春风拂柳的柔,“麻雀移步”仿的是飞鸟的灵,就连标志性的“颔首摇肩、颤悠相济”,都是过去村姑渔妇种地、织网的日常节奏。

如今在海安,花鼓的元素融入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海安文化艺术中心培训班里抠动作、改服装,半点不马虎;“中老年海安花鼓”成晨练项目,城乡随处能看见跳舞的身影;80%以上中小学都有花鼓队,城南实验小学还创排了千人花鼓队,场面很震撼;“四河七岸”景观带立起花鼓雕塑,走到哪儿都能看见花鼓的影子。


活动现场,南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冬梅和海安市委书记谭真一起为“海安市花鼓艺术团”揭牌。随后,老中青少四代传承人同台跳《海安花鼓》片段,直接把气氛燃到顶点——老一辈步伐稳得像山,满是老味道;中青年舞姿矫得像风,全是精气神;小朋友们跳得天真烂漫,活像刚冒头的新芽。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海安名家崔世莹抹着眼角感慨:“看娃们跳得这么有滋味,就知道花鼓的魂,断不了!”

“成立艺术团,是对历史的交代,更是对未来的承诺!”海安花鼓艺术团负责人葛志华表示,接下来,海安花鼓艺术团将沿着“研究+创作+表演”三位一体的路径,吸纳编创、表演人才,创新“非遗活化+文旅融合”运营模式,推动海安花鼓从单一传承向综合发展转型,将海安花鼓艺术团建设成为传承地方文脉的坚强堡垒、创作艺术精品的孵化高地、展示海安形象的文化窗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现代快报 incentive-icons
现代快报
以“讲真话办实事树正气”为办报宗旨、以“新新闻新文化”为特色定位的新型主流媒体。
104322文章数 14056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