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 沧海阅铭
编辑 | 沧海阅铭
“文内所有信息出自个人媒体
10月6日,朝中社一则“朝鲜最高领导人参观国防发展2025武器装备展览会”的报道,让崔显号驱逐舰再次进入我们的视线。
不同于8月18日首次公开时刚下水试航的青涩,这次亮相的崔显号,从舰桥雷达到垂发系统,甚至舰内手术室、会议室的细节,都与此前判若两人。
![]()
要知道,这艘舰从4月25日下水至今仅半年,却经历了下水3天试射武器,8月首曝内饰,10月改装亮相三次关键节点,外观和设备迭代速度远超世界主流海军造舰节奏。
更让人好奇的是它最初被外界吐槽武器堆砌臃肿,如今却逐渐显露出标准驱逐舰的雏形,这种边建边改的模式,到底是朝鲜海军的无奈之举,还是另有深意,我们不妨从细节变化中寻找答案。
![]()
要读懂崔显号的变化,先得看朝鲜官方释放的信号——舰内设施的公开程度,往往对应着装备的成熟度。
8月首次曝光时,崔显号的舰桥、疑似战勤中心等关键区域都打了密集马赛克,仅能勉强看清军官舱的布局:整体装潢走豪华复古风,空间宽敞到能容纳多人办公,与传统印象中紧凑简陋的军舰舱室形成反差。
![]()
当时外界猜测,这种选择性打码要么是核心设备尚未定型,要么是担心技术细节泄露,而10月展览期间公开的新照片,画风彻底转变:不仅CIC区域只对个别设备打了轻微马赛克,还首次展示了水兵住仓、手术室和会议室。
水兵住仓虽不如军官舱精致,但床铺排列整齐,配备了独立储物柜,手术室里医疗器械摆放规范,甚至能看到消毒设备的细节,会议室的长条桌搭配软座,墙面还挂着战术地图。
![]()
这些细节透露出一个关键信息:崔显号的内部配套已基本完善,朝鲜不再需要通过打码隐藏短板,反而愿意通过无码公开展现造舰能力的进步。
更值得关注的是,两次公开的舱室都有一个共同点:无论军官还是水兵区域,通风和照明设备都很显眼。
![]()
要知道,中小型军舰的舱室空间有限,通风系统设计直接影响船员长期驻留的舒适度,而崔显号在这方面的投入,恰恰说明它并非一次性试验舰,而是按长期服役的标准建造,这也为后续的改造优化埋下了伏笔。
如果说舰内设施是软实力,那外观设备的变化就是硬实力的直接体现,对比4月底武器试射8月首曝、10月展览三个时间点的照片,崔显号的外观改造堪称脱胎换骨,每一处调整都在解决最初的设计缺陷。
![]()
先看最显眼的舰桥区域,4月试射时,舰桥顶部的电子战系统上方是平整的平台,后部还有两个突出的小耳台,两侧则安装着类似AK230的6管30mm近防炮。
到了10月,这里多了三个关键变化:电子战系统上方新增了一个小型平台,推测是预留后续加装新型电子设备的空间,毕竟现代海战中,电子对抗能力直接影响军舰的生存性。
![]()
还有后部的小耳台被彻底拆除,舰桥线条变得更流畅,这不仅能减少航行阻力,还能让外观与后续建造的2号舰保持统一,方便后续的维护和备件通用。
最后原有AK230外形近防炮被替换成全新款式,虽然还是6管30mm速射炮,但新增了独立的火控跟踪雷达和光电火控仪,侧面还加装了疑似备弹鼓。
这种近防系统的升级,解决了一个关键问题:老款AK230缺乏独立火控,依赖舰桥雷达引导,抗干扰能力弱,而新款近防炮自带眼睛和大脑,即使主雷达被干扰,也能通过光电系统锁定目标,持续作战能力大幅提升。
如果说外观改造是小修小补,那垂发系统的变化就是崔显号变脸的核心,作为军舰的火力心脏,垂发系统的布局和功能直接决定作战能力,而崔显号的垂发改造每一处调整都折射出朝鲜海军的战略取舍。
![]()
先回顾4月下水时的初始状态:当时崔显号配备了4种不同规格的垂发系统,共计74单元,复杂程度远超同吨位舰艇。
这种多型号混搭的设计,虽然让崔显号看似火力全面,但也带来了两个致命问题:不同垂发的装填、维护和火控系统不通用,增加了船员操作难度。
![]()
二是大尺寸垂发占据空间过大,可能导致舰体重心失衡,这也是为什么10月改造时,垂发系统成了重点优化对象。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弹种兼容问题,4月试射时,外界发现前部小尺寸垂发和后部某款垂发都能发射流星一二中程舰空导弹,这让通用垂发的猜测浮出水面。
![]()
而改造后,中尺寸垂发成为主力,推测可能兼容舰空导弹和巡航导弹,如果真是这样,意味着崔显号的垂发系统从单一功能转向多功能通用,虽然单元数减少,但作战灵活性反而提升。
还有一个细节不能忽视:10月展览期间,朝鲜官方展示的武器中,有一枚名为主体3M54的飞航式导弹,外观与崔显号可能配备的超音速巡航导弹相似,尺寸也能适配中尺寸垂发。
![]()
这意味着改造后的垂发,可能不仅能发射防空、对舰导弹,还能兼容新型巡航导弹,作战范围进一步扩大。
梳理完崔显号的所有变化,我们不妨回到最初的问题:这种边建边改的模式,到底意味着什么?
![]()
从世界主流海军的造舰流程来看,通常是设计定型,建造,海试,列装,后续升级,而崔显号从下水到展览的半年里,始终处于建造中测试、测试中改造的循环。
作为长期缺乏大型水面舰艇研制经验的国家,朝鲜很难一次性完成完美设计,通过边建边改,可以在实践中快速发现问题:比如武器堆砌导致重心不稳,就拆除反坦克导弹、取消大尺寸垂发。
![]()
这种试错式改进,虽然看似慢,但能让崔显号逐渐向成熟舰艇靠拢,更重要的是,崔显号的改造方向,是从极端的导弹发射平台向功能均衡的驱逐舰转型。
未来,随着更多试射画面和卫星图像的公开,崔显号的更多细节可能会浮出水面,但就目前来看,这艘半年四度变脸的驱逐舰,已经让外界重新认识了朝鲜海军的造舰实力。
它或许走了一条不寻常的路,但这条路上的每一步,都在朝着现代化稳步迈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