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8城读行知|许丽萍:在生活的沃土上,耕耘创造的未来

0
分享至




10月11日,许丽萍校长在“8城联动,阅读行知”重庆站的活动中作为天府成都的领读人,以“在生活的沃土上,耕耘创造的未来”为题,结合成都冠城实验学校的“生活教育”实践,领读和分享了陶行知经典文章《创造宣言》,与全国陶友同叩问教育之本、共探创造之源。

尊敬的各位教育同仁,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

我们今日汇聚于此,是因为一位伟人的思想,跨越近一个世纪,依然如星火般璀璨,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他,就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今天,我想与大家共同探讨陶行知先生的两大核心思想的交响与共鸣:一是“生活即教育”的博大根基,二是《创造宣言》中那喷薄欲出的奋进号角。在我看来,这两者并非割裂,而是相辅相成、一体两面的教育智慧——“生活”是创造的沃土,而“创造”是教育理应结出的最硕美的果实。

一、时代的回响:从“生活即教育”到“创造宣言”


陶行知先生一生痛斥“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旧教育,一生都在批判脱离生活的“死教育”,他振聋发聩地提出:“生活即教育”。这五个字,是一场教育哲学的深刻革命。它告诉我们,教育的源头活水是生活,教育的最终归宿也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他说:“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这意味着,我们每一天的呼吸、见闻、实践,无时无刻不在塑造着我们自己。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不仅仅是一篇教育文献,更是一曲激励无数教育者的奋进凯歌。在这篇充满激情与智慧的文章中,他坚定地指出:“创造是人类发展的核心动力”,并以排山倒海之势击破了种种阻碍创造的借口。他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辞。”这句话在今天听来,依然如雷贯耳。

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今天,当机器可以替代我们完成许多程式化的工作时,陶行知先生对创造的呼唤显得尤为珍贵。他强调:“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本质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唤醒,是创造力的激发与传承。

在成都这座兼具三千年文明底蕴与新时代创新活力的城市,我们对“生活即教育”有着天然的、深切的感悟。从都江堰“道法自然”的千年智慧,到公园城市“人城境业”的和谐共生;从茶馆里包容开放的市井烟火,到科创园区里颠覆未来的奇思妙想——成都本身,就是一本打开的、活生生的教育巨著。

然而,站在新时代的今天,当人工智能能够解答许多知识性难题,当全球竞争的核心日益聚焦于创新人才时,我们不禁要问:“生活即教育”在当代,其最紧迫的使命是什么?

陶行知先生早已在《创造宣言》中给出了响亮的回答。他豪迈地宣告:“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十八个字,如利剑般劈开了“环境平凡、生活单调、能力太小、陷入绝境”就不能创造的五大迷思。这启示我们,新时代的“生活教育”,其灵魂就在于激发每一个生命内在的、蓬勃的创造力, 生活的沃土,必须用来耕耘创造的未来。同时也正是“生活即教育”在新时代最铿锵的回响,也是我们应对未来挑战最有力的武器。

二、我们的答卷:一所学校的融合与探索





在成都冠城实验学校,我们始终在探索:如何让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在新时代的校园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我们的答案是:以“生活即教育”为广袤田野,以《创造宣言》为精神火种,培育能够面向未来、定义未来的创造者。

第一,我们“破墙开路”,在广阔的生活场景中播撒创造的种子。

我们坚信,创造的灵感无法在封闭的真空中产生。因此,我们系统性地拆除了学校与社会的“围墙”,将整个城市变为学生创造的素材库和实验室。

在武侯祠与杜甫草堂,我们的语文与历史课不再是纸面上的死记硬背。学生们化身“文化传承人”,通过项目式学习,为三国历史设计沉浸式剧本杀,为杜甫诗歌创作现代艺术展,我们小初高同课异构,我们将课堂搬进杜甫草堂,小初高老师共上一堂< <杜甫> >,师生们不是在背诵历史,而是在创造与历史对话的新方式。

面对公园城市的建设议题,我们的思政课与地理课走出教室。学生们实地调研,采访市民与规划师,最终形成一份份充满少年视角的《城市微更新建议书》。他们学习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参与社会、创造美好生活的责任感与能力。

第二,我们“深耕沃土”,在“教学做合一”中催生创造的果实。

陶行知先生强调“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在我们学校,“做”是激发创造力的核心引擎,是连接生活与创造的桥梁。

“悦耕园农场”的创造循环:我们在校内开辟了30亩的“悦耕园农场”,这里远不止是一片菜地,它是一个微缩的“绿色创新工场”。数学小组在计算最经济的种植布局;生物小组在探究无土栽培技术;技术小组在搭建自动灌溉与环境监测系统;而人文小组,则化身“品牌设计师”,为农产品设计包装、撰写品牌故事,并通过直播进行“绿色营销”。在这里,知识不再是孤立的学科,而是在解决真实问题中流淌的、指向创造的活水。

“创客社团”的挑战精神:我们的“创客社团”是创造精神的练兵场。当有同学发现很多家庭外出旅行时,家里的植物会枯萎,他们而是成立项目组,自学编程与物联网技术,最终开发出一套“智能城市家庭管理系统”。这个过程,完美地击碎了“环境平凡不能创造”、“年纪太小不能创造”的迷思。他们用行动证明,创造就孕育在发现并解决生活不便的每一个瞬间。

“鱼凫文化寻根”课程融合教育:我们打破教育与生活的壁垒,让学生在与脚下鱼凫古国这片土地的深度对话中,找到文化归属感,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 将古老的文化基因转化为鲜活的育人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实践能力与家国情怀,融合教育实现“五育并举”。

学生们从对身边历史的漠然到如数家珍,综合素养显著提升。在各级科创大赛、艺术展演中,富含鱼凫文化元素的作品屡获大奖。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鱼凫寻根课程的展演中,开拓、合作的“鱼凫精神”内化于心,成为冠城学子面对挑战的精神动力。

第三,我们“唤醒灵魂”,于生活细节中塑造创造者的人格。

“生活即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真善美的活人”。我们深信,创造的品格,高于创造的技术。它根植于日常生活的点滴涵养。

一次班级公约的民主协商,是创造规则意识的萌芽;

一次对社区问题的探究与建言,是创造社会价值的实践;

一次艺术节上对经典的颠覆性演绎,是创造审美表达的勇气。

我们努力营造一种“敢想、敢试、不怕错”的校园文化,让创造的精神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习惯和人生态度。

三、未来的召唤:让创造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各位同仁,朋友们!

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是一座永不枯竭的富矿。当我们把“生活即教育”的广阔田野,与“创造宣言”的奋进精神相结合时,我们便找到了一条通往未来教育的康庄大道。

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让我们的孩子,在未来面对AI的挑战时,能展现出人性的温度与创造的灵光;在面对全球性难题时,能具备跨界整合与创新求解的能力;在个人的生命旅途上,能始终保有创造美好、定义幸福的内在力量。

最后,请允许我用《创造宣言》中那句至今滚烫的话与大家共勉: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作为新时代的教育人,作为成都的领读人,我相信,当我们真正践行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时,我们不仅是在传承一种教育理念,更是在开创一个充满希望的教育未来。

我在此发出倡议:让我们共同成为这片“创造森林”的播种者与守护者。让我们以生活为沃土,以信念为阳光,引领我们的学生在知行合一的探索中,去创造属于他们这一代人的精彩未来,去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曙光!

谢谢大家!


学陶之路,你我同行,

未来满是光明!

审核 | 李清

新媒体编辑 | 张淑峥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1540次推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
汇入主流,服务主流
2022文章数 14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