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多家财经媒体披露重磅消息:澳大利亚铁矿巨头“必和必拓”公司,终于向人民币敞开了合作大门。
根据规划,自2025年第四季度起,该公司在中国港口开展的铁矿石现货交易中,将正式接受人民币结算——而这部分现货交易,占其对华铁矿石出口总量的三成,分量不容小觑。
这场由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牵头,宝钢、鞍钢等国内钢铁巨头共同参与的谈判,最终成功撬开了铁矿石贸易中美元体系的“铁幕”。
不过,这一突破的价值,远不止“多一种结算选择”那么简单: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首次在铁矿石贸易中掌握定价权,彻底终结了“大买家无议价权”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作为全球大宗商品领域的重要品类,铁矿石接入人民币结算,更对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
事实上,必和必拓的“松口”并非主动让利,而是中方主动破局后的必然结果。
此前,彭博社等外媒就曾爆料,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已于9月30日向全国主要钢厂及贸易商下发通知:全面停止采购以美元计价的澳大利亚必和必拓海运铁矿石。无论是新签订的合作合同、已从澳洲运出的在途矿石,还是已抵达中国港口尚未卸货的货物,除非改为人民币计价,否则一律不得收货。
![]()
起初,必和必拓还态度强硬,对外宣称这份禁令对其影响有限——理由是公司已售出今年最后两个月的大部分铁矿石,还表示会继续与中方谈判,不排除将僵局持续到明年。但现实很快打破了其乐观预期:禁令落地后,必和必拓的对华贸易渠道迅速承压,仅一周时间,就扛不住“被卡脖子”的压力,主动让步,同意在现货交易中采用人民币结算。
在此之前,铁矿石贸易的“扭曲格局”,曾让中国承受了多年损失。要知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每年进口量占全球总份额的75%;而澳大利亚作为主要供应国,超过82%的铁矿石都销往中国,这一贸易的年交易额,甚至能占到澳大利亚全国GDP的5%。
按常理,“大买家”本应掌握话语权,可中方却长期没有议价权,不仅要任由澳方抬高价格,还被迫全程使用美元计价,多年来为此多花了无数“冤枉钱”。
更令人揪心的是,澳大利亚铁矿石的开采成本极低,每吨仅十美元出头,可通过由西方主导的普氏定价机制,矿石到岸价竟能飙升至一百三十美元左右,溢价幅度超过十倍,且只接受美元结算,利润空间堪称“暴利”。
这种长期扭曲的定价体系,让中国钢铁行业每年额外付出数千亿美元的成本。这些资金本可投入到钢铁产业升级、技术研发中,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血液”,最终却成了澳洲矿业巨头利润盛宴上的“美酒”。
为了打破这一困局,中国早已开始布局:2022年,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正式成立,整合了国内四大钢铁企业与核心矿产企业;与此同时,我们还主动拓展供应链,与巴西淡水河谷等其他铁矿石供应商深化合作,逐步降低对澳大利亚铁矿石的依赖。正是这一系列铺垫,让中国在此次与必和必拓的谈判中,拥有了“给对方立规矩”的底气,最终实现破局。
说到底,必和必拓的让步,不是澳大利亚突然变得“友善”,而是他们终于读懂了时代的信号——全球资源贸易的旧秩序正在瓦解,固守过去的霸权规则已经行不通了。
可以确定的是,从今往后,全球铁矿石贸易的格局,彻底要“变天”了。不过,铁矿石定价权之战的胜利,只是中国突破大宗商品领域被动局面的开始。接下来,石油、天然气、粮食、芯片、核心原材料等领域,每一场与西方规则的博弈都是“硬仗”。
但我们有理由期待: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随着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话语权不断提升,未来终有一天,不仅是铁矿石,或许美国大豆、中东石油等更多大宗商品,都将接入人民币结算体系。这场改写全球贸易规则的征程,才刚刚拉开序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