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兰特身着火箭球衣的首场比赛,比预期晚了两天。
这场对阵爵士的季前赛,最终以140-124的比分收场,他10投7中拿下20分,这场比赛其实并不是一次常规的球星个人秀,而是火箭新赛季战术体系从“纸面构想”落地“实战检验”的关键节点,每一个数据背后,都藏着球队战术重构的细节与待解的难题。
![]()
比赛开局的混乱,也并非偶然的状态波动,而是球队现有阵容短板的直接暴露。
当杜兰特站在场上,队友们显然还没找到与他适配的进攻节奏。几次传球意图过于明显,导致爵士防线轻易预判。
杜兰特前三次出手全部偏出,并非他个人手感不佳,而是缺乏有效的战术配合为他创造出手空间,没有稳定的持球点梳理进攻,单纯依赖球员个人能力寻找机会,让火箭的进攻在开局陷入停滞。
直到比赛进行到第一节中段,这种僵局才被打破,申京在低位持球吸引防守,杜兰特则利用无球跑动切至罚球线附近,申京及时分球,杜兰特接球后稳稳命中中投。
这一回合看似简单,却恰恰是火箭休赛期搭建阵容的核心思路,让申京的策应能力与杜兰特的无球威胁形成互补,而这次得分,正是这套思路的首次实战生效。
杜兰特在进攻端的价值,远不止于“10投7中”的高效得分。
![]()
他上场后,爵士的防守策略出现了明显倾斜,无论杜兰特是否持球,至少有一名防守球员会时刻紧盯他的动向,这种“预防性防守”直接改变了场上的空间格局。
当申京在低位接球时,爵士原本用于协防的球员,因担心杜兰特接球进攻而不敢轻易离开,当火箭发起挡拆时,爵士要么选择单防杜兰特,放任他用标志性的干拔跳投得分,要么选择包夹,却又给了外线的小史密斯、谢泼德等人空位出手的机会。
最终,火箭五名首发全部得分上双且命中率超过50%,这就是杜兰特“得分威胁”带来的连锁反应,他无需每次都亲自完成得分,仅靠自身的牵制力,就能为队友创造出舒适的进攻环境。
更值得注意的是,杜兰特全场虽然仅收获1次助攻,但比赛过程中,他多次在吸引防守后将球传给处于过渡位置的队友,这些传球虽未直接转化为助攻,却为后续的进攻传导埋下伏笔,这种“间接助攻”的价值,正是顶级进攻球员对球队体系的深层赋能。
不过,杜兰特首秀的高光也无法掩盖火箭阵容中存在的隐忧。
最明显的问题出在衔接段,当申京下场休息时,替补内线缺乏策应能力,杜兰特被迫承担起部分组织任务,犹豫跟队友配合的不够默契,导致出现了几次不必要的失误。
要知道,杜兰特的优势在于终结而非梳理进攻,让他偏离核心角色去填补阵容短板,长期来看既会消耗他的体能,也可能影响他的进攻状态。
![]()
另一个待解的难题是防守端的兼容性,申京的横向移动速度本就存在局限,面对小快灵的阵容时容易成为防守漏洞。
而37岁的杜兰特,虽然仍能在关键时刻完成封盖,但持续的高强度防守对他的体能消耗极大。
这场对阵爵士的比赛,对手的进攻节奏相对缓慢,尚未完全暴露火箭的防守问题,但随着赛季深入,面对掘金、太阳等进攻节奏快、战术变化多的球队时,如何平衡杜兰特的攻防时间、如何弥补申京的防守短板,将成为主教练乌度卡必须解决的课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