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张能撬动数百亿资金的办公桌,竟然空了23天才让外界知晓!根据10月11日,国内多家媒体报道,2025年9月18日,深圳地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兼万科集团董事长辛杰辛杰在会议中被带走,截至10月13日,其已失联25天,但搜索万科官网可以看到,目前万科仍保留其职务,而更令人惊讶的是,其距法定退休年龄仅余1年。
难道这位号称“万科救火队长”,手握深铁给万科的259亿借款审批权,自己却最终带着深圳地铁集团一起深陷万科火网?时至今日,万科和深圳国资委尚无明确官方通告!
![]()
一、辛杰和万科的故事:父爱式帮扶
辛杰生于1966年,拥有沈阳工业大学工学学士学位与香港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身兼正高级工程师与高级经济师双重职称,专业背景横跨技术与管理两大领域。
在1988年毕业后,辛杰的职业生涯起步于深圳外贸集团与长城物业管理公司,直到1998年8月出任深圳市长盛实业副经理,他才逐渐走入公众视野。
1999年,辛杰担任深圳圣廷苑酒店筹备组负责人,随后一路晋升至董事长兼总经理,并将这家酒店打造成深圳知名五星级地标。
2009年,他调任深圳市天健集团(000090)董事、总经理,正式进入深圳国资核心体系。在天健集团的8年期间,他从总经理升任党委书记、董事长,主导了多个旧城改造项目,受到了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2017年9月,辛杰接替林茂德,执掌深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职务,而这个时候深铁集团刚刚击败了宝能系,成为这家享誉全国的开发商的新主人!
![]()
2023年至2025年初,全国地产危机爆发,在万科自救无效之后,深圳国资对万科进行了“父爱式帮扶”,甚至不惜以铁腕手段厘清各种障碍。
2025年1月27日,辛杰更是兼任了万科董事长。
而当下万科的高管团队,也均是辛杰组建起来的,大部分人都出自他在天健集团、深圳地铁集团的下属。而深圳国资与万科之间的上传下达、协调沟通,也都是由辛杰独立负责。
财报显示,2024年,万科实现营业收入3431.8亿元,同比下降26.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494.8亿元。
2025年上半年,万科实现收入约1053.23亿元,同比下降26.2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19.4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约-115.91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约-30.39亿元。
![]()
截至2025年6月30日,万科负债总额达8729.88亿元,资产负债率达73.11%,净负债率为90.38%。其中,有息负债合计3642.6亿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为30.5%。有息负债以中长期负债为主,但一年内到期的有息负债1553.7亿元,占比为42.7%;一年以上有息负债2088.9亿元,占比为57.3%,而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693.48亿元,资金缺口超过885亿元!也就是说,以万科当下的资产情况,很难有能力应对庞大的到期债务!
截至今年10月,深圳地铁集团对万科的借款累计已经达到259.41亿元,担保和项目销售帮扶等数据尚未清查。毫不客气地讲,没有深圳国资的出手,万科肯定已经债务违约,步恒大、碧桂园、融创等一批出险房企的后尘。
![]()
二、辛杰和深地铁:救火途中困于火网
辛杰进入万科之后,可能做得最重要的决策就是给万科不断输血,而且动辄都是上百亿,这一路下来,已经把深铁集团的流动性家底基本掏的七七八八了!
据公开资料统计,从2024年开始,深铁集团就开始直接或间接为万科输血,其中在2024年主要以“资产受让 + 基金认购”为主、直接借款为辅。
但当辛杰2025年出任万科董事长后,深圳地铁就开始直接借款给万科了。截至到10月,深铁集团已经累计提供借款达259.41亿元,且多次以低于市场利率的条件放贷,缓解了万科的流动性压力。
同时,在辛杰主导下,万科在人事和业务布局上做了较大调整。2025年上半年,他主导万科进行三轮管理层大调整,拆解原有事业部架构,合并区域公司,将分散的权力重新收归总部。大批深铁系干部涌入万科,许多任职十余年的“老万科人”被边缘化。但是万科危机一直未能解除,似乎换人也只能起到暂时的镇痛作用,难以扭转根本形势。
![]()
而且,还把深地铁彻底搭了进去!其实,早在2024年,深铁集团就已经陷入盈利困境,当年合并报表内巨亏334.61亿,主要是由于对万科股份的长期股权投资确认投资亏损,并计提投资减值损失。
而2025年上半年深铁营收72.84亿元,同比下滑21.67%,归母净利润亏损33.6亿元,连续两年巨亏,但亏损额度同比收窄约4.32亿元。
截至今年 6 月末,深铁集团资产总计7932.32亿元,较 2024 年末增长6.3%,主要系长期股权投资增加。负债合计4796.20 亿元,资产负债率升至60.46%,较2024年末上升0.86个百分点。
但其核心的现金流情况未能改善,更严峻的是,深铁集团在建的17条地铁线路与西丽枢纽等工程需持续巨额投入,中诚信国际在评估报告中明确警示其“融资需求持续增加,债务规模增长迅速”,其自身或也将陷入融资难的困境,已经导致部分银行不敢轻易续贷,合作方暂停签约,内部决策停滞的问题。
而这样的结果案例,很可能让监管层重新评估国资救援民企的风险控制机制,未来深圳国资对万科或其他大型危机企业的支持力度与方式可能发生调整。
![]()
三、辛杰一旦确定离任的影响会有多大?
辛杰作为深铁与万科的 "双料掌门人",其突然失联,必然将直接冲击两大实体协同经营机制。
在万科层面,他主导的 2025 年 "瘦身健体" 计划(如转让红树湾项目收益权、引入深铁系管理团队)正处于关键执行期。例如,深铁对万科的 259.41 亿元借款中,有 62.49 亿元是在辛杰任内新增的,这类资金对接的时效性极强,核心人物缺席可能导致融资节奏紊乱。
更关键的是如果新闻是真的,那万科 2025 年 12 月到期的 58.71 亿元境内债兑付压力可能会被市场放大,恐对资本市场产生较大影响!
而在深铁层面,其上半年地铁运营亏损 12.68 亿元的背景下,辛杰原计划通过承接万科城市更新项目(预计超 100 亿元)来平衡现金流的策略也面临不确定性。
要知道,深铁对万科的支持已超出常规股东范畴,2025 年累计借款占万科同期新增融资的 30.5%,且借款利率(2.34%)显著低于万科 3.64% 的境内融资平均成本。这种 "输血式" 支持虽短期缓解流动性压力,却可能模糊国资市场化运作的边界。例如,红树湾项目 49% 收益权以 12.92 亿元转让给深铁,较账面价值 34 亿元折价 62%,尽管万科解释为 "优化现金流",但交易公允性仍存疑。
![]()
一开始,辛杰的双重身份(深铁党委书记 + 万科董事长)本质上是国资主导下的治理创新尝试,这种安排在危机应对中展现出高效性,但也埋下制度隐患。
当深铁需要在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与 "上市公司市场化决策"间做出选择时,辛杰的个人意志往往成为关键变量,这种治理模式在行业上行期可能被掩盖矛盾,但在下行周期中,决策失误的责任归属问题更容易引发争议。
但需要明确的是,万科的问题,不能单单归因于个人,其核心是行业问题和经济周期、宏观政策转向、外部美元环境变化的问题!
深铁与万科的困境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行业转型的阵痛期,我们看到2025 年上半年,万科销售金额同比下降 38.31%,深铁站城一体化业务收入占比降至 37.36%,反映出传统地产和基建开发模式的式微。
在此背景下,国资的介入虽能延缓风险爆发,却难以逆转行业趋势,大型地产项目平均开发周期长达 5-10 年,与当前需要快速回笼资金的现实基本面需求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全球性的问题,应该以更高的角度去协同解决,单一依靠企业自身,就算是转型最早的万达和万科,也已经深陷囫囵!
这次事件如果是真的,那么真的是既考验深圳国资的监管智慧,也是对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或许,只有打破路径依赖,建立市场化的风险分担机制,才能真正实现 "国资" 与房地产行业的共生共荣。
随着2026年,各项财政专项支持政策的有序退坡,更大的考验或许才刚开始!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