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踏入辽宁本溪,一个个惊喜接踵而至。这座“枫叶之都”不仅以漫山红枫闻名,以地道美食吸引八方来客,更隐藏着众多珍贵的民间非遗。一道道传承数代的美食,一件件凝聚百年智慧的手工艺品,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深厚底蕴与文化魅力。
![]()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毛笔书写这一承载中华千年文明的传统已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作为毛笔的“搭档”,砚台也似乎慢慢被人们遗忘。然而,在本溪这座特别的博物馆里,一群执着的守护者仍在坚守着这门传承千年的技艺。
![]()
走进本溪松花石砚博物馆,一方方精美的砚台静陈于展柜中,它们温润如玉的质地、优雅的色泽和精湛的雕刻工艺,瞬间将人带回到那段辉煌的历史。松花石砚与端砚、歙砚、红丝砚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石质名砚,其制作技艺于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又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名录。
![]()
追溯历史,松花石砚的辉煌始于清朝康熙年间。康熙帝在《制砚说》中不吝赞美:“盛京之东,砥石山麓,有石垒垒,质坚而温,色绿而莹,文理灿然,握之则润液欲滴”,并称赞其:“寿古而质润,色绿而声清,起墨益毫”。
![]()
因松花石产自清王朝的“龙兴之地”,康熙帝将其视为国宝,特在清宫设立“松花砚作坊”专门制作御用砚台。至乾隆时期,随着吉林采场封坑,本溪桥头便成为重要的供石地,这一转变也使本溪与松花石砚的命运紧密相连。
![]()
在博物馆的工坊区域,我有幸亲眼目睹了松花石砚的制作过程。匠人们遵循着古老的“宫作法”,从选石、放样开料到去石皮、砍荒,再到纹样设计、精雕、水磨,最后上蜡抛光,九道大工序,百余道小工序,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汗水。
![]()
“看三个月,思两个月,做一个月”,这是匠人们口耳相传的创作理念。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他们依然坚持着对每道工序的极致追求,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匠心精神令人动容。
![]()
在展品中,一方复刻的清宫康熙御砚——松花石梅花图砚格外引人注目。黄白相间的方形砚盒上,一株古梅自寿石后探出,梅花形态各异,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傲然盛开,每一朵都雕刻得栩栩如生,仿佛能闻到缕缕清香。这方砚台不仅展现了松花石的自然美感,更体现了匠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
在本溪,我看到的不仅是一方方精美的砚台,更是一代代匠人执着的坚守。他们用双手守护的,不仅是传统技艺,更是中华文化的根脉。这份坚守,让古老的非遗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也让本溪这座北方山城因文化而更加璀璨夺目。
![]()
欢迎关注我,用原创图文打动您,用镜头带您领略中国的美,看尽世界风貌,职业摄影师刘杰,带你看不一样的世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