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7日,国庆长假的尾声,山东聊城市东昌府区纪委监委的一则通报打破了教育圈的平静:聊城第五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徐俊峰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这个消息让熟知她的教育同仁倍感震惊 —— 这位生于1970年的女校长,刚刚走过 29年教育生涯,其中16年执掌校印,头顶 “正高级教师”“齐鲁名校长”“山东省三八红旗手” 等多重光环。
![]()
徐俊峰(资料图)
徐俊峰的教育轨迹曾是行业范本。公开履历显示,她深耕教育一线,从普通教师逐步成长为学校掌舵人,2017年12月受命筹建聊城第五中学,次年便推动这所新建学校正式投用。
在她的主导下,该校以 “德行天下” 为校训,推行 “五育并举” 办学特色,徐俊峰本人也多次以 “水城名校长领航工作室主持人” 身份,赴重庆、青海等地分享办学经验。更令人称道的是,她职业生涯中规划新建 3 所省级规范化学校,培养出 100余名优秀校长、教学能手,成为当地教育系统的 “标杆人物”。
“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这是徐俊峰常挂在嘴边的话。在公开报道中,她总是以沉稳干练的形象出现,谈及教育时眼神坚定,仿佛将全部心血都倾注在 “培养良好习惯,奠基幸福人生” 的办学宗旨上。谁也未曾料到,这位站在教育金字塔尖的 “领航者”,会在临近退休时因 “严重违纪违法” 跌落尘埃。
徐俊峰的被查,藏着多重值得深思的反常之处,也折射出基层教育反腐的深层逻辑。
时间节点的特殊性耐人寻味。通报发布于10月7日,正值国庆长假期间,这种 “反腐不打烊” 的节奏,与 2025年 9月23日中央巡视组结束对山东巡视的时间线高度重合。
业内人士指出,假期通报往往意味着案件已掌握关键证据,且性质较为严重,这与官方通报中 “严重违纪违法” 的定性形成呼应。
身份反差的强烈性更具冲击力。作为聊城市第十八届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徐俊峰不仅是教育领域的 “专业权威”,更是拥有政治身份的 “公众人物”。她的落马打破了 “教育系统是净土” 的刻板认知 —— 一位培养出众多教育骨干的 “名师之师”,为何会触碰纪法红线?
这成为家长群体热议的核心话题,有家长直言:“学校一把手出问题,孩子的就餐、教辅、升学会不会都受了影响?”
案件性质的指向性暗藏关键线索。尽管官方尚未披露具体违纪细节,但结合徐俊峰的任职经历,舆论普遍指向三大高风险领域:
其一,2017年筹建聊城五中期间的校园基建、设备采购环节,这类 “新建校项目” 因资金密集、流程复杂,历来是腐败高发区;
其二,长达16 年的正职校长任期内的人事权力,作为校长 “领航工作室” 主持人,她对区域内校长选拔、教师晋升拥有重要影响力,存在 “任人唯钱” 的想象空间;
其三,日常管理中的 “微腐败”,如教辅材料征订回扣、学生餐费克扣等家长深恶痛绝的问题。
徐俊峰案并非个例,其背后暴露出的基层校园权力监督漏洞,在教育系统具有普遍性。
权力集中且缺乏制衡是核心病灶。作为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一肩挑” 的正职负责人,徐俊峰掌握着人事任免、资金审批、项目决策的 “绝对话语权”。长达16年的校长任期,更让她在校园内形成了难以撼动的权威,有网友尖锐指出:“同一岗位待太久,容易把学校变成‘独立王国’,不越界才怪。” 这种 “一言堂” 模式,使得教代会、家长委员会的监督流于形式。
专业光环掩盖监督盲区加剧风险。徐俊峰的 “正高级教师”“齐鲁名校长” 等专业头衔,让其获得了 “天然信任”。在教育系统内部,专业权威往往会转化为政治权威,导致上级主管部门在监督时顾虑 “不懂教育规律”,同级监督因 “敬畏专业” 而弱化,下级监督更是因 “师生关系” 而失声。这种 “专业保护罩”,为权力寻租提供了隐蔽空间。
利益输送渠道日趋隐蔽值得警惕。从公开信息看,徐俊峰妻子并未直接参与教育工作,但结合类似案例推测,不排除存在 “家属代持”“虚假投资” 等隐性腐败方式。更值得关注的是,她通过 “校长工作室” 培养骨干的过程,可能形成 “利益共同体”—— 被提拔的校长、教师以 “感恩” 为名输送利益,最终形成 “腐败链条”。
徐俊峰案的警示意义,远超个案本身。它再次敲响警钟:教育反腐必须穿透 “专业光环”,扎紧制度笼子。
强化任期管理是首要环节。针对 “校长长期任职易滋生腐败” 的问题,应建立校长轮岗交流机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正职校长实行 5-8 年强制轮岗,避免权力长期固化。同时,将 “离任审计” 升级为 “任期常态化审计”,重点核查基建、采购、人事等关键领域。
破解 “一言堂” 需分权制衡。推行 “校长、书记分设” 制度,明确教学管理、党务工作、财务审批的权责边界。成立由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纪检专员组成的 “校园监督委员会”,对大额资金使用、项目招标等事项拥有 “一票否决权”,让监督看得见、能发力。
“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唤醒,而不是权力的变现。” 徐俊峰曾说的 “好校长成就好学校”,如今听来更像一句讽刺。当 “齐鲁名校长” 的光环褪去,留下的不仅是个人职业生涯的悲剧,更是对整个教育系统的拷问:唯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才能守护好校园这片净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