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楼市的一则消息,让不少人刷新了对“房价”的认知。
![]()
位于黄浦区外滩街道的嘉里金陵华庭二。
首批推出的120套豪宅刚开盘就被一抢而空,单日销售额直接冲到98.43亿。
![]()
更让人咋舌的是,项目里一套865.49平米的复式房源,单价飙到32.68万/平,总价高达2.83亿。
不光创下上海新房备案单价的新纪录,更让不少人好奇:这么贵的房子,到底是谁在买?
![]()
其实仔细看认购数据就知道,227组符合上海限购政策的客户里不光有国内的企业家、金融高管。
还有不少带着海外资产证明的买家,甚至有海外华人专门飞回来选房。
光这些客户缴纳的认购金就至少18亿。
![]()
这个数字相当于上海郊区一个普通刚需小区全年的总销售额。
这些买家盯着上海核心区的豪宅,背后藏着一套“全球房价对标”的逻辑。
也让中国楼市里豪宅和普通住宅的差距,变得越来越明显。
![]()
全球对标下的价格洼地
要是把上海核心区的豪宅放到全球顶级城市的坐标系里。
就能明白为啥这么多全球资本愿意来“抄底”。
跟纽约、伦敦、东京这些城市比,上海外滩的豪宅,其实还处在“价格洼地”。
![]()
2025年3月数据显示,英国梅菲尔平均房价为365万英镑,约3250万人民币。
骑士桥平均房价达2140万英镑,约1.9亿人民币。
核心地段的历史建筑和新建公寓单价普遍超过50万元人民币。
日本顶级开发商森大厦今年10月竣工的ResidenceB中。
一套163㎡的房源售价为18亿日元,约8756万人民币,单价达53.7万元人民币。
![]()
反观上海金陵华庭,358平米的主力户型,单价20.5万/平,总价8200万。
虽然对普通人来说是“天价”。
但对比伦敦、东京同级别地段的房子,不光单价低了一半多,户型空间还大了好几倍。
更重要的是,这些全球买家看重的不只是“便宜”,还有中国核心资产的长期潜力。
![]()
很多海外华人在东南亚、欧洲已经有不少房产。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他们更想“锚定”中国的核心城市资产。
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外滩板块又是上海的“城市封面”。
这里的房产就像“中国核心资产的入场券”,既能抗通胀,又能享受城市发展的红利。
![]()
豪宅与普宅的冰火两重天
一边是豪宅开盘即“日光”的疯狂,一边是普通住宅市场的平淡。
上海楼市的“两极分化”已经越来越明显,甚至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
![]()
看看豪宅市场的热度有多夸张。
除了嘉里金陵华庭,今年8月黄浦区的上海壹号院五批次开盘。
66套房源里最大的1115平米户型,总价接近2.2亿,结果开盘1小时就全卖光,单日收金48亿。
![]()
就连今年3月金陵华庭一期开盘时,158套房子3小时就售罄。
其中1.5亿的大平层还引来了4、5组客户争抢,有人甚至当场加价500万想“插队”。
![]()
而且这种热度不是个别现象。
8月上海出台“沪六条”后,闵行的保利·海上印、宝山的金茂棠前等改善型项目也都实现了“日光”。
甚至“三开三罄”,售楼处里经常挤满拿着验资证明的客户。
![]()
再看普通住宅市场,却是另一番景象。
根据链家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上海新房成交均价大概6.5万/平,二手房均价大多在4-5万/平。
而且去化速度慢了不少。
![]()
闵行区某刚需楼盘,主力户型是89平米的三居室,均价8.18万/平,一套下来700多万。
今年上半年开盘3个月才卖了不到60%,比去年同期的去化速度慢了近2个月。
宝山区的某刚需盘更难,有些楼层不好的户型,挂了半年都没卖出去。
![]()
对普通购房者来说,不是不想买房,而是实在压力太大。
现在上海年轻人平均月薪大概1.2万,扣除房租、生活费后,每月能存下的钱有限。
面对700多万的房子,首付要200多万,月供也要3万左右,很多家庭根本承担不起,只能选择观望。
![]()
更明显的是两者的“受众割裂”。
买豪宅的人关注“地段稀缺性”“资产保值”,买普宅的人在意“通勤时间”“首付比例”“学区配套”。
两者的需求逻辑完全不一样,自然也就形成了两个独立的市场。
![]()
豪宅为何抢手?
上海豪宅能在全球资本里“圈粉”,不是光靠“贵”撑场面。
而是背后有三大不可替代的优势,让它成了全球高净值人群眼里的“硬通货”。
地段的“绝对稀缺性”优势绝对排第一。
![]()
像金陵华庭所在的黄浦区,是上海唯一全境都划入中央活动区的行政区,相当于“上海的心脏”。
从项目出门,步行5分钟就能到8号线、10号线双地铁。
5分钟开车过人民路隧道就是陆家嘴,10分钟步行到南京东路商圈。
周围还有上海音乐厅、和平饭店、外滩金融中心这些顶级配套。
![]()
这些资源不是短时间能复制的,比如外滩的万国建筑群,是百年历史沉淀下来的“城市地标”。
金陵东路的骑楼风貌街区,也是上海唯一现存的骑楼遗址。
开发商用“留皮换胆”的方式保留了骑楼的外观,里面却改成了现代化的商业和休闲空间。
这种“历史文脉+现代功能”的组合,全中国都找不出第二个。
![]()
资产的“避险属性”也很重要。
现在全球经济不稳定,股票、基金这些投资产品波动太大。
2025年上半年,美股某科技股单月跌幅就超过20%,加密货币更是一天内涨跌超10%。
相比之下,核心地段的豪宅就稳多了。
![]()
上海外滩板块的房价,过去10年每年的涨幅基本稳定在5%-8%,几乎没有出现过大幅下跌。
而且越是经济波动,越多人愿意把钱换成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资产。
就像金陵华庭一期的一位买家说的“买这套房子不是为了住。
而是把它当成‘资产保险箱’,不管外面市场怎么变,核心地段的房子总能保值”。
![]()
除此之外,还有客群的“全球覆盖”和政策的“助推”。
买上海豪宅的人,早就不局限于上海本地人了。
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新房认购人群里,非沪籍占比已经突破60%。
其中有长三角的制造业老板,有外资公司的高管,还有不少海外华人。
这些人要么是看好上海的经济潜力,要么是想分散全球资产配置,给豪宅市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
再加上今年8月上海出台的“沪六条”,从限购、信贷、税收等方面优化政策。
比如“二套房首付比例下调”“公积金贷款额度提高”。
虽然对豪宅买家来说,资金不是最大问题,但政策释放的“稳定信号”,让他们更有入市的信心。
![]()
而且开发商也很懂高净值人群的需求。
比如金陵华庭的复式户型,层高做到了3.5米,比普通豪宅高20厘米。
还配备了私人电梯厅、空中花园和独立的保姆房,甚至可以根据买家需求定制装修风格。
这些细节刚好击中了全球富豪对“私密性”和“舒适度”的要求,自然也就更受欢迎。
![]()
其实现在楼市的这种分化,本质上是市场规律的体现。
核心资源永远是有限的,越稀缺的东西越值钱,全球资本盯着这些地方也很正常。
对普通人来说,不用太羡慕或者焦虑,上海也在发力保障住房。
![]()
比如临港新片区2025年已经建成了5000套人才公寓。
租金只有周边商品房的60%,还配套了幼儿园和社区医院。
松江新城的共有产权房,个人产权比例最高能到80%,总价控制在200万以内。
已经帮助上千户普通家庭实现了“安居梦”。
![]()
一座城市的健康发展,既需要高端豪宅吸引全球资源,也需要让普通人能住上满意的房子。
上海正在做的,就是在这两者之间找平衡。
![]()
既保持核心资产的吸引力,又给不同收入的人提供选择。
这样才能让城市既有“国际范儿”,又有“烟火气”,走得更稳、更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