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在碧海蓝天的北部湾畔,咸淡交融的水域孕育了闻名遐迩的“金色名片”——钦州大蚝。这里,不仅是“中国大蚝之乡”,更是万千渔民世代相依的“海上田园”。当通江达海向海图强的“世纪工程”——平陆运河延伸至此,如何协调工程进度与生态保护、如何守护好这份独特的海洋财富与百姓生计,考验着建设者的智慧与担当。
由中交天航局承建的平陆运河航道15标,正位于运河入海的关键咽喉,施工区域与茅尾海国家级海洋公园、红树林保护区及传统大蚝养殖区紧密交织。面对挑战,项目团队将保护大蚝种质资源、维护养殖户合法权益置于重要位置,主动谋划,科学施策,决心为钦州大蚝找一个安全的新家,探索一条工程建设与生态民生共赢的新路。
一场精心组织、充满温度的大蚝“搬家”行动全面展开。项目团队深入调研,精心编制《牡蛎种质资源采集及异地暂养实施方案》,并获得主管部门批复,为行动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和政策保障。
为摸清“家底”,项目团队踏浪而行,循潮而作,沿航道科学布设了11个调查点位、490个采样断面与1000个定位点。职工们顶烈日、踏滩涂,运用GPS精准定位与现代生物技术,系统摸清了牡蛎资源的分布与状况。在35天的集中行动中,累计投入105人次,完成了504个断面的采样,成功迁移牡蛎两万余个,用脚步和汗水丈量着责任,用专业和细致守护着希望。
![]()
暂养区的大蚝。罗文摄
项目团队精心选定的新家位于茅尾海国家海洋公园生态恢复区,那里水质清澈,环境适宜。迁移过程,该团队特意避开4月至7月的大蚝繁殖期,组织专业队伍进行精细化水下打捞,采用网笼分层、浮筏吊养等环保工艺,最大限度减少对蚝体的损伤。项目部还建立专人巡查机制,实时监测环境指标,配备增氧设备,制定应急预案,确保大蚝“迁得动、活得下、长得好”。目前,暂养区的大蚝成活率超过90%。
项目的生态责任在持续延伸,团队积极参与推动范围更广的茅尾海国家海洋公园生态修复暨平陆运河工程牡蛎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引入的“新型环保蚝排”成为亮点,以环保材料替代传统竹木,从源头上减少污染,首批建设的15个蚝排已成为大蚝亲本的现代化“保育基地”。同步推进的还有牡蛎礁修复和资源增殖放流,旨在全面恢复和提升这片海域的生机与活力。
如今,在项目团队的精心守护下,暂养区的大蚝生机盎然,新型蚝排试点稳步推进。平陆运河航道15标的建设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工程建设者的生态意识、民生情怀与责任担当。(罗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