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领导提意见,是一个技术活,同样的事儿说法不同,有的人平步青云,有的人则人头落地,是完全不同的。读史明智,并不会让你不犯错误,而是会让你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有个选择的机会,而不是总是人云亦云。
![]()
谋圣张良作为顶级智者,同时又是帝王之师,不仅智慧非凡,他的献策技巧也是经常被人所称道的。如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留侯世家》里,对于张良献策,就有如下的描述:
《留侯世家》曰:“(张良)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
这里面除了说张良与刘邦谈论的事情很多,做到了恪尽职守之外,还做到了“从容言”,也就是讲究说话的技巧,往往能被刘邦接收个采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话有三说,巧说为妙”的道理。下面就具体论述下张良的“从容言”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不抢先发言,而是看准时机,从事情本身出发,一次性把问题说透。
刘邦进入咸阳后,被眼前纸醉金迷的生活所迷惑,于是令人守住函谷关关口,阻止其他人进入,并打算自己在咸阳关起门来做皇帝。刘邦身边的人可不是傻子,连樊哙这种屠狗之辈都看出不对头,但他采用的方式是直谏,也就是没有拐弯抹角,不给领导一点面子,劈头盖脸的把问题说了出来。“沛公刚入咸阳就享起福来,难道是嫌自己的脖子够硬吗?你的脖子再硬,难道能架得住项羽手中的刀吗!你现在如此做法,兄弟们怕是得卷铺盖卷走人了,免得和你落个死无全尸的下场!”樊哙的话彻底激怒了刘邦,尽管樊哙是刘邦妹夫,但刘邦破口大骂,随后令左右将樊哙押下去就地问斩。如果不是左右大臣劝阻,恐怕樊哙已经人头落地了。
![]()
左右大臣也多有劝阻,但刘邦还是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这个时候张良出面了。他对刘邦说:“沛公应该立刻封闭府库,搬出秦王宫,然后还军霸上!”刘邦笑着对张良说:“子房多虑了,我已派人扼守住函谷关口,别人能奈我何?”张良问了句:“就算有函谷关天险,沛公就认为能阻挡住项羽的楚军吗?您不要忘了,函谷关连您这个沛公都阻挡不了,更何况是项羽呢?沛公如果不早下决断,恐怕眼下便会有灭顶之灾!”就在刘邦还犹豫不决时,前方探马来报:项羽手下的大将英布已经攻破函谷关,楚军的先头部队距离咸阳已经越来越近了!刘邦立刻率军退出咸阳宫,同时封闭府库,还军霸上。随后他带上张良、樊哙等人前往鸿门,主动登门赔罪,于是才有了鸿门宴的故事。
![]()
樊哙是个实在人,但他的直谏只能适得其反,刘邦不仅不能接受,反而想要他的命。其他大臣们劝阻,却没有把问题说清楚,只有张良能针砭时弊,同时告诉刘邦扼守函谷关口,并不是什么好主意,面对刘邦的进攻都守不住,项羽来了岂不是弹指可破?我们在给领导提意见时,也不要急着出头,多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把自己的想法和其他人的想法结合起来,可能会有更好的结果。
![]()
天下大定后,刘邦要考虑定都的问题,而他手下大多都是楚地的人,因此更倾向于家乡。但刘敬提议定都关中,理由是刘邦的天下是打下来的天下,因此一定要占据地利,防止其他人趁虚而入。但在开始的时候,刘邦是听不进去的,直到白登山之围后,刘邦才意识到有一个稳固的根据地进可攻退可守是多么的重要,而关中是天下粮仓,无疑长安是最佳的定都之地。这个时候刘邦又去问张良的意见,本来一开始张良是没有说话的,但到了这个时候刘邦问自己,他便当仁不让支持刘敬,从而坚定了刘邦定都关中的决心。
![]()
难道张良在一开始的时候,是认为刘敬的意见不行吗?实际上自始至终张良都非常支持刘敬定都关中的意见,只不过当时诸将都反对,刘邦自己又犹豫不决,那个时候张良便不会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直到刘邦从北地铩羽而归之后,张良看到时机成熟,才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就算是正确的建议,也要看准时机提出来,才能达成预期的目的。在说到最后时,张良还没忘了补充一句:刘敬说的是对的,肯定最初提出建议的人,而不独占其功,这就是谋圣的智慧。
进言者要承担责任,主动唱黑脸,留给决策者唱红脸。
刘邦与项羽争天下,到了最后划分楚河汉界,项羽遵守约定撤军,张良献策曰:“汉王不要犹豫,一定要立刻追击,不能给项羽以喘息之机,成败在此一举了!”刘邦皱了下眉头,毕竟这样做很不仗义,恐怕要被天下人唾骂。张良当然看出了刘邦的担忧,于是说道:“为天下计,臣的这个主意虽然有悖道义,但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臣为了天下苍生,就只能做这个背信弃义之人了!”把得天下的好处留给刘邦,把背信弃义的锅自己来背,这样通达世故人情的张良,让刘邦怎能不喜欢呢?
涉及重大决策,要沉得住气,等决策人问计时再进言,往往可以收到奇效。
刘邦的几十万联军,在彭城被项羽所统帅的三万楚军骑兵所破,刘邦被项羽吓破了胆,于是在逃跑的途中,组织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并明确表示:谁能帮助自己击败项羽,就和他平分天下!这个时候张良才说出了自己早就想好的计划,其一利用地理优势,在成皋建立一道防线,用来狙击项羽,迫使项羽屯兵于坚城之下;其二令韩信领军开辟北方战场,除掉项羽这个老虎的羽翼,并令彭越袭扰项羽的后勤补给线;其三找一个善于论辩的人,去南方找到九江王英布,让他背叛项羽,对项羽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只要刘邦能够拖住项羽,韩信和英布来汇合的日子,就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末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下邑之谋。
![]()
这样的谋划,不可能是张良临时起意,而是他的脑海里早就形成,并经过多次完善修改后的良谋。但在刘邦急于问策时拿出来,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不仅能令刘邦大为信服,还得到了整个汉军集团的坚决执行。越是大事,越要沉得住气,不急着把自己的主意说出来。
说话有技巧,改变决策者的固执,启发决策者自己醒悟。
刘邦得天下后论功行赏,但很多人没有得到封赏,于是三五成群议论纷纷,刘邦就问张良:“子房,我看将军们一个个总是三五成群、交头接耳,看到我了以后还躲躲闪闪的,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张良压低了声音说:“陛下,他们因为没有得到封赏,怀疑陛下要对他们不利,所以正在一起商量着造反的事儿呢!”刘邦听后吃了一惊,急忙问道:“子房,这可怎么办?”张良说:“陛下想想你最恨谁?”刘邦想了想,说道:“是雍齿!我十分信任这个家伙,可他竟然在我最需要他的时候背叛了我,还差点要了我的命,如果不是看在他功劳很大的份儿上,我早就砍了这小子泄愤了!”
![]()
张良一拍大腿,说道:“那您马上封雍齿为侯,这样一来别人就会说:‘陛下连雍齿这样的人都能封侯,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到时候还会有谁想造反呢?”张良这么说,实际上是委婉的告诫刘邦论功行赏不能任人唯亲,不能只论远近亲疏而不论功绩,那样会令人寒心的。
对重大事项要充分说理,能做到层层推进,有理有据。
刘邦听取郦食其的建议,想效仿项羽分封诸侯,以争取更多对抗项羽的力量,可张良知道这么做是自取灭亡。当时的情况是刘邦已经命人做好了大印,郦食其也准备立刻出发,事情已经十分紧迫,张良不能再等下去了。但张良并没有直说,而是由筷子容易折断,困在一起就牢不可破作为例子,最后引申到大一统与分封制的利弊。项羽不得人心,就是因为他搞分封制而不是大一统,不将权力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里。如果分封六国没落贵族为王,他们就只会顾及自己的利益,就像八根筷子分开都可以被折断一样,他们更加不会和刘邦一起去对付项羽了。
![]()
但后来楚汉之争到了关键时刻,刘邦再次被项羽所击败后,张良又进言要刘邦立刻封韩信、彭越、英布三人为王,并许诺下封地和实际的利益,也让他们迅速赶来与刘邦会合,在垓下合击项羽。为什么前后差异如此之大,因为张良要告诉刘邦这三个人是取胜的关键,而不是以前那些空有名头却无实际才能的贵族可比。而这些人靠开空头支票是骗不来的,必须给予真实的利益,才能驱动他们为自己卖命。果然不久后,三人便来与刘邦会合并,并在韩信的统帅下,在垓下一举击败项羽而一统天下。
,一家之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