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
1970年九月,这首歌被正式刊登在了《红小兵》刊物上,一时之间北京的小学生们人人传唱起这首歌曲,铿锵昂扬的节奏感、喷薄欲出的张力、丰富而又层次的节奏感让大家对这首歌爱不释手。
但是,他们还不知道的是,就在这一年的年初,天安门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重建工作。原有的建筑体被拆分后运出了北京,现在他们看到的是一座完全崭新的天安门。
![]()
事实上,天安门的重建工作早在1969年底就开始了。从年末到次年年初的三个多月时间里,天安门的外面被包裹上了一层厚厚的工程幕布,就连仅仅几百米距离之外的一些单位工作人员都不知道里面究竟在干什么。
重修天安门并不是一项如想象中那么简单的工作,里面复杂的设计让建国后的土木工程师们看了都直摇头,更何况还不断有各种意外发生。
就比如,拆除天安门墙体的时候就曾发现过数枚炮弹;在拆除天安门拱梁的时候还发现了一个神秘的小木盒……
![]()
这一切都是何缘由?矗立几百年的天安门为何要重建?最终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要搞清楚这一切,就需要从天安门这座建筑的数百年历史开始讲起。
众所周知,北京是中国明清两朝的都城,现有的北京二环基本上就是以明代北京城为基础,而天安门则坐落于老北京城中轴线的中心之上。
而形成这种独特格局的,正是源于明代的北京城新都建设。
明朝开创时期,都城定在了如今的南京,历经朱元璋、朱允炆后,明成祖朱棣在位时,国力空前强盛,故而朱棣下令在旧元大都之上兴建新都,如此便有了如今看到的北京城。
![]()
约在1420年前后,北京城全部修建完毕,当时的天安门名为承天门,有“承天启运,受命于天”的说法。与此同时,朱棣也开始从南京迁都到了这里,此后数百年的时间,这里一直是封建王朝的都城。
当朱棣乘銮驾从天安门经过时,他自己都不免对这栋宏伟的建筑发出惊叹之声,文武群臣也对天安门颇有赞誉。
但是,天安门从建立一开始就遭受了许多次毁灭的危机。
据明史记载,明天顺元年夏天,北京遭遇了罕见的雷暴天气,天安门被雷击中,城楼上顿时燃起大火,因为扑救不及时导致天安门被毁。
![]()
当时虽然距离天安门落成仅仅过了35年,但明王朝却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土木堡之变,国力尚未恢复,根本拿不出银子来重修天安门,此事便一直搁置下去。
十年之后,明英宗朱祁镇去世,明宪宗朱见深继位,这才将重修天安门提上日程。
这次主持天安门复原工程的是工部侍郎白圭,他查阅了大量北京城修建时的图纸,用了当时最好的材料,这才再次树立起了明朝皇城的门面。
时光来到明末时期,大明王朝风雨飘摇,清军陈兵山海关,全国各地农民起义如火如荼。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时,天安门也遭到战火波及,被一把大火烧毁。
![]()
随后李自成兵败,清军入关并很快平定各地势力。面对被战火摧毁的天安门,顺治帝下令修复,并将原有的“承天门”改成了“天安门”,而这也成为建国初期我们看到的天安门的模样。
在清朝入关后的二百多年时间里,天安门经过多次修缮,基本没有什么太大规模的改动。但是,到了清朝末年,列强欺辱,内乱不断,北京城也有多次被列强攻陷,天安门也曾经遭到过八国联军的炮击。
民国时期由于大部分时间国都都被定在南京,北平只作为一座北方重点城市,故而在这一段时间里,天安门也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修缮作业。
1949年3月起,中央移驻北平。这座承载了将近六百年建都史,见证了明清两朝的辉煌与没落,也曾经历过无数战火的城市,终于真正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
事实上,早在平津战役后期,党中央便决定将新中国的首都确定为北平,而中央进驻北平后便马上开始着手新中国的筹备工作。
经过连续几个月的讨论,最后中央决定于10月1日,在天安门举办开国大典。
但是,建国前的天安门已经是残破不堪,经历过多次战火的洗礼,再加上民国政府鲜有修葺,使得城将上一片斑驳,甚至还能看见当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留下的弹孔。
开国大典毕竟是新中国的一场盛会,不仅要在中国人民面前宣布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更重要的是向全世界展示新中国的形象。
![]()
故而中央机关特批经费对天安门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缮工作,但是由于时间有限,这次修缮只是对天安门的外立面进行了粉刷,同时也对内部做了一部分支撑。
开国大典之后,天安门成为共和国人民政府的象征,每年都有大批外地群众来到这里。但是,天安门内部已经是千疮百孔,宛若危楼。
1966年,河北地区发生大地震,北京也有强烈震感。中央领导人迅速组织力量投入抗震救灾工作中,将营救受灾群众工作放在首位。
当一切尘埃落定之后,有工作人员赫然发现天安门已经摇摇欲坠,在这次地震中受到了许多不可逆的损伤。
![]()
看来,这座见证中国数百年政治风云的天安门,已经到了不得不重修的时候了。
首先向国务院报请重建天安门的正是当时的天安门管理处。他们经过一番周密的论证与勘查,认为天安门已经难以支持大规模的集庆活动,内部墙体、门柱等部件均已严重老化,甚至出现大规模的空洞现象,形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与重建申请一并提交上去的还有精心设计的重修方案,此时很快引起了周总理的高度重视。
经过与历史、建筑专家与肌天安门管理处工作人员的集体论证之后,周总理也认为天安门已经到了非重建不可的程度,转而便将重修天安门的报告提交给了毛主席。
![]()
毛主席对此时也极为重视,很快就批复了重修天安门的报告,只是额外加了一点要求:原地原样重建。
天安门重建的具体工作安排是在周总理的主持下进行的。
首先是确定工期。天安门历来承载大量国事活动,如重大节日时经常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群众游行,重要领导人都会在天安门城楼上与群众见面。
而且随着我国外交局势的转变,大量亚非拉国家的元首在访问中国时也经常要求到天安门城楼上游览,这一切都为重建天安门带来了不小的工期挑战。
![]()
另外就是保密工作的安排。天安门不同于其它古代建筑,它已经成为中央政府的象征,重建天安门先不提工期和施工单位的问题,单就保密工作一定要安排周密。
至少参与施工的人员要绝对可靠,不能走漏任何风声,其次要在整个施工期间都做到不惊扰群众。
最后是施工单位。天安门毕竟是皇家建筑,在设计之初便运用了大量的古代建筑营造工艺,而且用的木材、石材等都是当时最好的,设计极其繁琐。
中国建筑行业经过了近代百年的洗礼,在建国后也有了相当大的进步,但一时间也没有哪家公司站出来承接这一重要工程。
![]()
在各专家开会商讨时,就有人提出来可以邀请外国工程公司来承担重建工作,而周总理则马上否决了这个提议。
天安门重建事关国家形象,在严格保密的前提要求下,绝对不能交给外国人来做。另外就是外国人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工艺不了解,也就无法达到毛主席原样重建的要求。
最终又经过了几轮研讨,并广泛征集了各方意见,周总理最终决定对天安门重建工作安排如下:
为了不影响国家的重大集会活动,同时也考虑到保密工作,重建天安门计划于1969年底开始动工建设;
![]()
为了严格执行保密工作,施工团队选用北京第五建设公司,但对于施工人员要采取军事化管理和编制;
同样是出于保密的要求,施工单位要首先在天安门外围搭建工棚,并对工棚进行严密包裹,既能保证群众日常生活不受影响,又有助于施工环境的保暖工作,同时对外输出口径一律为修缮。
就这样,一场重建天安门的大工程上马了。虽然施工人员饱含热情,不怕天寒地冻,但在重建工作当中,还是遭遇了很多意外和曲折。
1969年12月15日那天清晨,第一批施工队伍抵达天安门城楼下,正式开始了重建天安门这一伟大工程。
![]()
第一步当然是先搭建工棚,按照要求,工棚要完全遮挡住天安门楼体,绝对保证密不透风。当时北京的天气寒风刺骨并且干燥异常,但是工人们都知道自己在为一项伟大工程而做贡献,故而士气高涨,仅仅三天就完成了工棚搭建任务。
天安门从这一天起被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群众们虽然好奇,但也没有人靠近。他们不知道的是,不久之后一座崭新的天安门城楼将会重新出现在他们的面前。
之后正式的施工团队进入施工区域,开始进行天安门的拆除工作。但是,正式开工第一天就遇到了困难。
![]()
眼前的这座天安门建立于顺治年间,建筑主体为木土结构,而施工单位对这种结构的建筑知之甚少,局面一度陷入僵持。
这时,施工单位领导从别处借调来一只专业的古建筑修复工程队,这才最终确定了天安门的拆除计划。
在新调来的古建筑修复团队中有一位名为姚来泉的八级木工,虽然当时才三十多岁,但却参与过许多古代建筑的修复工程,并且他本人技艺高超,尤为擅长木工雕刻艺术。
经过姚来泉的建议,为求稳妥,施工方便从穹顶开始拆除。而拆下来的零部件也大有用处,都需要编号后妥善保存,之后交由专业的木工团队进行等比还原,然后再重新装配回去。
![]()
拆除穹顶的时候,姚来泉先让大家别动,自己则快速爬上城楼顶,然后在中间部分的一块琉璃瓦下取出一个小木匣来。
众人疑惑不解,姚来泉便向大家解释道:“古代人们都讲风水,盖房子的时候都要在房顶中心的位置放一个‘镇物’,这样才能保佑建筑多年不倒。”
随后,从楼顶的琉璃瓦开始,工人们开始整体拆除。整整六天的时间,木工们从天安门城楼上拆下来数万个零部件,其做工精美,不用一寸钢钉,纯靠机械组合,令工人们啧啧称奇。
接下来就是木柱和墙体的拆除。由于历史久远,许多柱子已经出现中空现象,故而拆起来比较简单。
![]()
而在拆除墙体时,一件意外发生了。
这天工人们正在拆除和搬运墙砖,岁月使大量墙砖碱化,变得脆弱不堪,故而拆除工作也非常顺利。
但是随即便有工人在墙体中发现了一枚铁疙瘩,经过仔细辨认发现这竟然是一颗老式的炮弹。
工人们多为军人专业,故而知道不能随便处理,便将其小心放好后继续拆除。在接下来的拆除工作中,工人们再次发现了数枚炮弹,这顿时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出一身冷汗。
![]()
北京数百年来经历过多次战争,尤其是近代以来更是频繁被列强攻陷。
经过相关部门的鉴定,这些炮弹都是八国联军侵华时留下的产物,年代久远,再加上原本就是哑弹,故而不会再爆炸。
当建筑整体被拆除完毕后,接下来的施工就变得比较简单了。
先是按照图纸一比一建造楼体,随后又从全球各地选取优质木材替换掉原来的柱子,甚至工程队还直接从故宫调来了几百年的黄花梨。
![]()
最难的还是最先拆下来的木制零件,拆下来容易装回去难,就连姚来泉亲自上手都是对着原图纸研究了好几天才真正突破这一技术难关。
1970年4月,经过112天工期的天安门落成了,前后2700多名工人们在这次重建中圆满完成了任务。
一个月后,周总理来到了这里,亲切接见了施工方的工人代表们,向他们表达了敬意和慰问。
时至今日,天安门的主体结构一直未曾改变过,它仍然每天迎接着升起的朝阳,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