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县城经营了18年药店的老张最近愁得睡不着觉。房租涨了、人工贵了、医保控费严了,最要命的是——进货成本越来越高。他翻看上个月的账本,光是采购支出就占了总成本的68%。“以前靠差价还能赚点,现在进价都快赶上零售价了,再这样下去,真要关门了。”老张叹了口气。
这并非个例。当前药店经营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集采政策深化、线上平台冲击、消费者比价意识增强,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而在这场生存战中,药店采购环节成了决定生死的关键。
药店现状:高成本、低毛利、内卷严重
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单体药店平均毛利率已降至25%以下,而连锁药店虽有规模优势,但运营成本同样高企。更严峻的是,药店进货渠道日益复杂——既有传统批发商、区域代理商,又有新兴的B2B平台、厂家直供,价格信息不透明,比价困难,稍有不慎就“买贵了”。
“我们以前都是靠熟人关系拿货,觉得靠谱。”老张说,“但后来发现隔壁新开的连锁店,同样的药进价比我低15%,人家还能做促销,我连保本都难。”
药店如何采购?传统模式正在失效
过去,药店如何采购主要依赖三种方式:
- 固定批发商:关系稳定但价格缺乏弹性;
- 厂家直供:价格低但起订量高,小药店难以承受;
- 同行调货:应急用,但质量与合规风险大。
这些方式在信息闭塞的时代尚可维持,但在数字化浪潮下,已显疲态。尤其对于中小药店而言,缺乏议价能力、无法实时掌握市场行情,导致药店进货成本居高不下。
药店进货如何省钱?关键在于“比价+渠道优化”
真正的省钱之道,不是一味压价,而是构建多渠道、动态化、数据驱动的采购体系。
首先,要打破“只认一家”的思维。老张后来尝试同时对接3家不同渠道:一家本地一级批发商、一家全国性B2B平台、一家区域性厂家直供。通过横向比价,他发现某些慢病药在B2B平台价格更低,而保健品则厂家直供更划算。
其次,要关注采购时机。例如,季度末厂家冲业绩时往往有额外返点;集采品种落地前,原研药价格可能短期下调。这些信息,传统采购员很难及时掌握。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利用工具提升效率。老张在同行推荐下试用了一款叫“药采浏览器”的软件。这款工具能自动聚合全国主流B2B平台、批发市场的实时报价,一键比价,还能设置价格预警。“以前比价要打十几个电话,现在5分钟搞定,上个月光降压药就省了3000多。”他说。
实用指南:中小药店采购省钱四步法
- 梳理SKU结构:将药品分为A(高周转)、B(中周转)、C(低周转)三类,A类重点比价,C类可适当牺牲价格换库存效率。
- 建立多渠道档案:至少维护2-3家核心供应商,定期评估其价格、配送、服务表现。
- 设定采购红线:如毛利率低于30%的品种不进,或高于市场均价5%的订单需二次确认。
- 引入数字化工具:借助如“药采浏览器”等专业采购工具,实现价格透明化、智能采购,省时省钱省力。
结语:省钱不是目的,活下去才是
在药店经营日益艰难的今天,药店如何进货已不再是简单的“买货”行为,而是一场关乎生存的战略博弈。老张的药店如今不仅稳住了利润,还开始为周边几家小药店提供采购代运营服务——因为他掌握了“药店进货如何省钱”的核心能力。
工具只是辅助,但正确的方向,能让努力事半功倍。或许,下一个逆袭的药店老板,就是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