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内两个大动作,中国在战略物资管控上的操作,让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急着表态"令人失望",也让全球矿业巨头坐立难安。
![]()
先是9月30日传出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暂停采购必和必拓美元计价的铁矿石,再是10月9日商务部突然加码稀土技术出口管制。
这俩事单看是行业调整,放一块儿琢磨就明白:憋屈了二十年的中国,终于要在战略资源领域硬气起来了。
全球最大买家,却是个"卑微甲方"
咱们中国在战略物资领域的处境,说出来挺窝火——明明是全球最大的买家和卖家,却从来没有定价的话语权,活生生把"甲方"做成了"乙方"的小弟。
就说铁矿石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去年咱们进口的铁矿石及其精矿有12.37亿吨,是20年前的近5倍,全球75%的海运铁矿石都被咱们买走了。
按说这么大的采购量,咱们该是"上帝"级别的客户吧?可现实恰恰相反,从2003年成为澳大利亚铁矿石最大买家开始,咱们就一直被人拿捏。
2010年之前,澳大利亚的力拓、必和必拓和巴西淡水河谷这三家巨头,玩起了"首发-跟风"的套路:只要有一家跟日本企业谈成价格,咱们国内所有钢企都得被迫接受。
![]()
2004年力拓跟新日铁谈完,铁矿石直接涨了18.6%;2005年更狠,涨幅飙到71.5%,咱们只能眼睁睁看着成本飙升。
2008年更过分,淡水河谷已经跟日本定了价,力拓和必和必拓偏偏对中国单独涨价,最后咱们还是得全盘接受,当年澳矿价格直接涨了96.5%。
更恶心的是,力拓为了在谈判桌上压垮咱们,居然派商业间谍偷中国的生产数据。
那些年中国钢企就像给上游矿山"打长工"的,2024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重点企业总利润才429亿元,同比降了50.3%;
而必和必拓一家2025财年的净利润就有111.43亿美元,直接把咱们钢企按在地上摩擦。
咱们的稀土就更可惜了,老话说"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从1973年开始出口,最高时占了全球90%的市场份额。
可这优势没变成利润,反而成了"赔本赚吆喝"——1990到2005年,稀土出口量涨了近10倍,平均价格却跌到了1990年的一半。经济学课本里的供需规律,在咱们这儿完全失灵了。
![]()
2010年商务部发言人姚坚说的那句话,现在听着还刺耳:"我国在国际贸易体系的定价权,几乎全面崩溃。"这话虽然难听,但句句是实话。
从"各自为战"到"集中亮剑"
定价权丢了,根子其实在咱们自己"散、乱、弱"。海外巨头都是垄断抱团,咱们这边却是几百家企业各自为战,进口时抢着抬价,出口时互相压价,不被欺负才怪。
早年宝钢代表中国跟铁矿三巨头谈判,这边正咬着牙压价呢,那边已经有地方钢企偷偷跟老外签了高价合同,宝钢的努力瞬间白费。
稀土行业更离谱,为了抢订单,国内企业互相杀价,把稀土卖成"白菜价",资源快挖空了,大家还是赚不到钱。
想明白这个道理后,咱们开始从顶层设计动手,核心就俩字:整合。
铁矿石领域的大招,是2022年7月成立的中国矿产资源集团。这家注册资本2000亿的央企,天生就是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来的。
![]()
成立当月就推出"长协进口代理采购"模式,把国内钢企的采购需求攥到一起,跟澳洲、巴西的矿企统一谈判。
到2023年,它已经覆盖了国内主要钢企,成了真正的"国家采购平台"——手握全球75%的铁矿石进口量,腰杆自然硬了。
稀土的整合也没闲着。2014年工信部就出台政策组建大集团,2021年中国稀土集团成立,直接把南方稀土、五矿、中铝这些巨头都整合进来。
2025年8月,三部委又发布了《稀土开采和冶炼分离总量调控管理办法》,从开采到冶炼全流程管起来。
这么一整合,小散乱的局面终于改了,今年主要稀土产品价格都涨了不少,这就是集中度提升的效果。
说白了,以前是"群龙无首",现在是"龙头带队",谈判桌上终于能跟老外平起平坐了。
铁矿和稀土的"话语权争夺战"
整合到位了,反击的拳头自然就打出去了,这就是开头说的那两个大动作。
先看铁矿石的博弈。这次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暂停采购必和必拓的美元计价船货,时机选得特别准。
![]()
国际铁矿价正低迷,必和必拓却硬气地要求2025年报价涨15%,理由是"未来经济复苏肯定涨价"——说白了就是让咱们兜底,不管下游钢企赚不赚钱。
这种霸王条款,换以前可能只能忍,但现在不一样了。矿资集团直接暂停采购,而且专挑美元计价的船货下手。
这一下就戳中了必和必拓的软肋:一方面它库存快满了,黑德兰港的铁矿石堆得像山;
另一方面,人民币结算正在成为趋势,真丢了中国市场,它扛不住。澳大利亚总理急着说"失望",其实是慌了,可不管是中方还是必和必拓,都没否认这事,潜台词就是谈判正在较劲。
稀土这边的反击更狠。10月9日商务部的两道公告,直接把稀土相关技术纳入出口管制,不光是开采、冶炼这些上游技术,连磁材制造、二次回收这种核心技术也管起来了,甚至用中国技术在国外生产的稀土产品,出口都得咱们许可。
![]()
这招精准打击了美西方的痛点。美国军工70%的稀土依赖中国技术,F-35战机每架得用417公斤稀土,可它的战略储备只够撑4到6个月。
全球93%的高性能磁体都得靠中国工艺,新能源汽车、风电这些产业离了这玩意儿根本转不动。
咱们不是封死出口,而是精准管控——民用的放开,军工和敏感技术严卡,这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备胎备好,正踩准全球基建周期
敢跟全球巨头叫板,不是瞎逞能,而是咱们早备好了"后手",还踩准了全球经济的节奏。
铁矿石的"备胎"就是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这个全球最大的未开发铁矿,储量有44亿吨,品位高达65%以上,比澳大利亚的矿品质还好。
![]()
西芒杜铁矿
中国宝武集团主导着北段开发,力拓和中铝合作南段,今年年底就能投产,初期能产6000万吨,2026年能涨到1.2亿吨。
有了这个大矿,咱们对澳矿的依赖就能降15%,谈判时自然有底气。另外巴西淡水河谷2025年也要增产,这些都成了咱们的筹码。
更关键的是,全球新一轮基建大周期来了,这正是咱们的主场。
中东国家为了摆脱石油依赖,砸钱搞基建:沙特"2030愿景"要投1.1万亿美元,2025年建150座智慧城市;阿联酋迪拜46%的预算都砸在基建上;卡塔尔也要投2000亿美元建交通和能源项目。
AllianzResearch的报告说,未来十年全球基建总投资要11.5万亿美元,三分之二在新兴经济体。
而咱们是"基建狂魔",更是钢材出口第一大国——2025年前8个月出口5090万吨钢材,占全球32.7%,还在增长。
基建要钢材,钢材要铁矿,高端基建(比如5G、新能源)要稀土。
咱们既是最大的原材料买家,又是最大的制成品卖家,现在攥紧资源和技术的主动权,就是要在这个大周期里拿回本该属于自己的利润。
以前是"买啥啥贵,卖啥啥便宜",现在要改成"该贵的贵,该赚的赚"。
争的不是霸权,是合理的利益
有人说咱们这是要搞"资源霸权",这纯属瞎扯。咱们争的,不过是公平合理的定价权,是不让国内企业再当"冤大头",是让宝贵的资源能真正造福自己人。
从2008年被迫接受96.5%的铁矿涨价,到现在能跟必和必拓叫板;从稀土贱卖到管控核心技术,这二十年的转变,靠的不是运气,是从分散到整合的智慧,是提前布局的远见。
![]()
全球经济的游戏规则,从来都是靠实力说话。在这个基建大周期里,咱们手里的铁矿、稀土,就是实实在在的话语权。
这不是要欺负谁,而是要在国际产业链里,站回本该属于自己的位置——毕竟,凭本事赚的钱,没理由让别人拿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