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视光医生,经常会遇到焦虑的家长问“医生,我家孩子度数又涨了,都要高度近视了,怎么办?”今天,我们聊一聊“高度近视”这个隐形健康杀手,以及我们该如何为孩子、也为自己,打好这场视力保卫战。
一、认清“敌人”
高度近视不仅仅是度数高,还与眼轴密切相关
我们通常将近视度数≥600度或眼轴≥26mm的近视定义为高度近视。
它真正的可怕之处不是镜片更厚、摘镜看不清、生活更不便,而是在于病理性改变。正常眼球近似球形,而高度近视的眼球因前后径(眼轴)不断变长,被拉成了“橄榄球”。这个过程就像吹气球,我们知道气球越大越容易爆,所以眼轴越长也越会牵拉视网膜、脉络膜等眼内组织,导致其变薄、变性,从而埋下隐患:
· 视网膜脱离: 风险比正常人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
· 黄斑病变: 黄斑是让我们看的见并看的清的关键部位,一旦病变,中心视力将严重受损。
· 青光眼、白内障: 发病年龄更早,概率更高。
这些病变很多是不可逆的,因此,我们的核心目标绝不仅是配一副看得清的眼镜,而是 “控速控轴”——尽一切努力减缓近视度数和眼轴的增长,避免其踏入高度近视的雷区。
二、打好“防御战”
预防高度近视,从娃娃抓起
近视防控,是一场贯穿孩子成长关键期的持久战。以下几个环节,请务必牢记:
1、户外活动——“最经济有效的“良药”
· 核心: 每天保证至少2小时的户外活动。
· 为什么? 户外的自然光线可以促进视网膜释放多巴胺,这种物质被证实能有效抑制眼轴过快增长。关键是“户外”,而非运动内容,哪怕是在阴天也远胜室内。
2、用眼习惯——“细节决定成败”
· 20-20-20法则: 近距离用眼(读书、写字、看屏幕)每20分钟,抬头眺望20英尺(约6米) 以外的远处至少20秒。这是放松睫状肌、缓解视疲劳的黄金法则。
· “一尺一寸一拳”: 读书写字时,眼睛离书本一尺(约33cm),胸口离桌沿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
· 光线与姿势: 保证充足、均匀的室内照明,避免在过强或过暗的光线下用眼。不要躺着、趴着或在移动的车内看书。
3、视觉环境——“为孩子创造友好空间”
· 限制电子屏幕时间: 2岁以下避免接触;3∼5岁是孩子专注力养成的关键期,而电子屏幕的视觉、听觉的冲击让孩子分神,每天看电视建议不超过1小时,每15分钟休息一下。
· 选择合适的娱乐方式: 鼓励球类、骑行、户外游戏等,减少对手机、平板电脑的依赖。
定期检查——“防控的基石”
· 从3岁起至专业医院建立屈光发育档案,每3-6个月进行一次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验光、眼轴测量等,动态监控眼球及视力的发育情况。
三、善用“现代武器”
科学干预,为视力上“保险”
当孩子已经近视,且度数增长较快时(如每年增长超过75度、眼轴每年增长超过0.2mm),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采取更积极的干预措施:
· 角膜塑形镜(OK镜): 夜间佩戴,白天可获得清晰裸眼视力。它能有效延缓眼轴增长,是控制近视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 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 同样被证实能有效延缓近视进展,需要遵医嘱使用。
· 特殊设计的多焦点软性接触镜/框架眼镜: 如周边离焦、点扩散设计的镜片,都能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
视光医生特别提醒
· 发现近视后必须及时戴镜,任何防控方式都必须建立在看得清的基础上。
· 高度近视的患者即使已经成年,即使度数已经稳定,仍然需每年定期散瞳检查眼底,排查有无眼底病变,必要时及时干预治疗。
· 近视手术帮助我们享受更高清的视觉,无法改变眼轴长度,所以即使做完近视手术的长眼轴患者,仍需定期检查眼底。
· 18岁并不是所有人近视停止的红线,临床发现成年后高强度使用电子产品也会导致度数增加。
保护眼睛、合理用眼,我们一起为孩子、也为自己,打好这场视力保卫战。
撰稿 | 儿童眼病与视光专科医生 张婉
审稿 | 业务副院长、儿童眼病与视光专科主任 汪丽娟
![]()
张婉 主治医师
中国视觉发展与康复(VDT)会员;参加眼科临床工作多年,曾在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学习。多次参加全国学术会议及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院眼视光相关专业培训,对临床上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尤其是斜弱视、青少年近视防控的诊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