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亡国之君的最后一程:百名大臣仅两人相随
公元263年,成都城门缓缓打开,蜀汉后主刘禅带着降书走向魏军。这位在位41年的君主,从此沦为司马昭的“安乐县公”。但更令人唏嘘的是,当刘禅举家被押往洛阳时,曾经跪拜他的满朝文武,竟只有郤正和张通两人抛妻弃子,毅然随行。
《三国志》寥寥几笔,写尽世态炎凉:“蜀之大臣无翼从者,惟正及张通舍妻子随侍。”要知道,蜀汉朝堂上站着上百号官员,劝降的谯周甚至被司马昭封侯,可最终陪刘禅踏上流放路的,只剩两个“傻子”。
![]()
二、忠臣的抉择:郤正和张通为何“自找苦吃”?
郤正是蜀汉秘书令,张通是殿中督,官职都不算顶尖。按常理,投降后该忙着在新朝谋出路,可他们偏偏选了最难的路——去洛阳当亡国奴。
郤正的故事最扎心。他本是河南人,幼年随父入蜀,对蜀汉却比本地人更忠诚。洛阳对他而言算是“回老家”,可他硬是放弃团圆机会,陪着刘禅在异乡做了8年透明人。后来司马炎问他后悔吗?他只答:“君臣之义,不敢忘也。”
张通更神秘,史书连他的籍贯都没写全,只说是“汝南人”。但正是这个小人物,用行动打了所有高官的脸——你们读的圣贤书,还不如我一个武夫懂忠字怎么写!
![]()
三、谯周们的算计:劝降派为何躲得远远的?
对比之下,力主投降的谯周堪称“精致利己主义者”。他靠一篇《仇国论》把刘禅忽悠投降,转头就收下司马昭的阳城亭侯爵位。但奇怪的是,这位“理论大师”坚决不去洛阳,美其名曰“年老多病”。
是怕刘禅恨他吗?或许更怕失去新主子宠信。当时魏国朝堂暗流涌动,站错队可能掉脑袋。谯周精着呢:劝降是生意,忠义是演戏,保命才是真道理!
![]()
四、刘禅的“乐不思蜀”:是真傻还是影帝?
被监控的8年里,刘禅留下了着名成语“乐不思蜀”。司马昭宴会上故意演奏蜀乐,他笑嘻嘻说:“此间乐,不思蜀。”郤正私下教他该流泪表忠心,下次他照做却演技浮夸,反而让司马昭更放心。
有人说这是智力低下表现,但细思极恐——如果他真天天哭丧着脸,还能活到65岁?刘备若泉下有知,或许会骂儿子没骨气,也可能苦笑:阿斗啊,你倒是把“装傻保命”这招玩成了教科书!
![]()
五、历史留下的天问:忠义到底值几个钱?
成都城破时,有人忙着烧档案表忠心,有人连夜改族谱攀关系。但千百年后,人们记得的却是郤正扶刘禅上马车的背影,是张通默默站在旧主身后的剪影。
那些“聪明人”呢?谯周的侯爵传到孙子就没了,其他大臣连名字都没留下。倒是《三国志》里这句“舍妻子随侍”,让两个“傻子”在史书上闪闪发光。
刘禅的结局算幸福吗?至少他善终了。但看着洛阳城的月亮时,他会不会想起成都武当山上,父亲刘备称帝那天的朝阳?历史没有如果,但总有回响——当你跌落谷底,还愿陪你走的,才是真朋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