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华北、内蒙等广袤的平原地带,众多大型人造山工程体系横空出世,人造山外围还专门修筑了“护城河”,构成了立体防御体系。那么,我国当年为何要耗费无数人力物力,建设这些人造山呢?
![]()
中国北方的“人造山工程”
关于人造山的具体数量,其实迄今为止并未得到确切数据,但这些工程主要都分布在内蒙古额济纳旗、甘肃、宁夏等沙漠戈壁地区,且军事用途非常明显。
比如一号人造山建于绥新大道上,这里是呼和浩特经包头前往乌鲁木齐的必经之路,以北是一片荒凉的戈壁滩,以南是沿弱水两岸铺开的临海,以东可见辽阔的平原,平原中间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尾闾湖居延海。
人造山山体通常会采用菱形或椭圆形结构,高度一般在20至40米,正面的宽度能够达到250米至400米,纵深约为120至220米,内部是总长600至1000米的坑道作为掩体,设有6到10个坑道口,一座人造山还会配置有1个守备营,1个远射程炮兵连,一到两个守备连,在布防中小型火炮、轻型反坦克武器、高射武器等装备的同时,也会设置供电、供水系统,形成交叉炮火覆盖的防御体系,且内部可容纳300至500人的兵力进行守备。
![]()
山体表面则用石子进行伪装覆盖,山脚下围绕建设一圈人工河,宽度50米,与人工山通过陆桥相连,周边还会建设村落、碉堡增强迷惑性。
通常人造山周边还会有多个三角形的防御工事,与人造山通过道路进行连接,相互依托,起到掩护作用。
这些人造山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军用设施,而且与现代用钢铁铸成的防御工事不同,这些人造山是使用石头和土块堆筑而成的简易基地。但在当时也耗费了我国很大的精力,那么,我国为何要费劲修建这些人造山呢?
人造山工程的战略价值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破裂,我们面临着北方邻国钢铁洪流带来的国家安全隐患,而我国北方地区不像西部有喜马拉雅山脉等天险屏障,这里多为广袤的平原,几乎无险可守,比如额济纳旗,这是内蒙古阿拉善盟的一个下辖旗,地处内蒙古西部,在蒙古高原与阿尔泰山脉的交汇处,北接蒙古国,是我国向北的重要门户。
![]()
但额济纳旗地形呈扇形盆地结构,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中间则更加低平开阔,且平均海拔约1000米,最低点是黑河注入的西居延海,海拔只有820米,这就导致额济纳旗防御能力相对比较弱,大规模机械化部队一但突破四周环绕的马鬐山等低山,便能向内部长驱直入,这也是北方很多平原地区地理上的明显弱点。
为了保障国家安全,我们必须做出充足准备,于是人造山工程防御体系就此诞生。这些人造山通过绥新大道、河西走廊等战略通道,形成人工隘口,构筑以点控面的布局,虽然这种山堡结合的防御模式,效果比较有限,但在当时缺乏机械化部队和空中力量的年代,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为平原地区的防御提供一定依托,紧急情况下,通过火力封锁主要通道,可延迟对方推进节奏,如果对方突破第一道防线,便会因这些人造山工程面临梯次阻击,比如一号山便扼守着呼和浩特至乌鲁木齐的交通要道,北侧的戈壁和南侧的林海形成天然的漏斗防御态势,可有效迫使对方进入预设火力范围,从而为我们的战略预备集结争取宝贵时间。
![]()
另外,人造山工程还与三线建设形成了战略协同,三线建设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为加强国防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而提出的举措。一线指的是沿海和边疆地区,三线则是指京广线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以及山西雁门关以南和贵州岭南以北广袤地区,二线则是介于一线和三线之间。
通过对中西部13个省区展开以备战备荒为核心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以及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增强我国的国防和工业布局。也就是推动工业从沿海向内地转移。而人造山工程作为前沿防御节点,相当于为后方提供一层防御屏障,并与交通网、工厂等协同扩大我国战略纵深,提升我国对北方边疆地区的机动能力。
虽然这些人造山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逐渐停用,但作为特殊历史时期下的特殊产物,其彰显的也是中国在极端压力下的战略韧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