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那块屏山脚下,都说“军区大院”,很多人嘴里还挂着,真进去的估摸着没几个,中山路那个片区,要不是部队当年看中了,今天估计就商场或者写字楼混着,跟旁边那些老地段,没啥两样,1956年后勤部一扎根,地就变了,不是普通居民区,住的全是从战场下来的人,家属也跟着,红砖两层楼,嘴上叫“将军楼”,其实副军级住得多,真少将也有,不过楼不显摆,能住下就行。
部队刚到福州,住得挺凑合,后勤部圈了块地,就在屏山北边,老房子破破烂烂,荒地也多,唯一能看的就是孙中山纪念堂,拆旧盖新,先是办公楼,后是宿舍,食堂、服务社一起都给安排上,营房部门五十年代末干起来的,一级部长、二级部长、科长,楼都分好了,用的是青砖,两层的小院,房间不多,院子窄窄的,算是临时过渡,最早住进去的龙飞虎和罗应怀,都是少将,打仗出来的,龙飞虎十二岁放牛,十几岁就进了红军,抗战时炸过桥,解放后管后勤运输,罗应怀更早,黄麻起义那会儿就在,抗战做宣传,建国后管后勤,1955年俩人一起授的少将,在福州军区后勤部,一个管东西,一个管思想。
那楼没啥高干待遇,红砖房子,热水都不一定有,大家心里都明白自己是干啥的,部队那时候没多少钱,房子能住就行,谁也没计较过这些。
到六十年代初,冶山、欧冶池那一带又划了地,准备新盖五座红砖楼,副军级干部住,原来是些鸡棚,荒地,军属养鸡补贴家用,工资就一百来块,孩子又多,家里都得算计着过,1965年一动工,冶山脚下一栋,欧冶池南岸一栋,西南角一栋,西岸两栋,年底全盖好了,八户人住了进去,冶山脚下是朱直光和赖荣光,朱直光湖北人,干过卫生员、后勤部长,抗战在鄂豫皖,解放带兵运输,也是少将,副部长,赖荣光管业务,欧冶池南岸是刘家张家,一个管仓库清点,一个管运输调度,西南角是张家罗家,罗家搞政治,组织学习,张家业务能力强,西岸是周家许家,周家管财务,许家是副政委。
这些人全打过仗,从基层一步步上来的,不靠啥关系,六十年代的后勤部,每天就是供给、运输、分配,外面看着风光,里面花钱抠得很,龙飞虎就不让配地毯,一块地毯上千块,说铺这个不像话,朱直光查粮仓,要亲自闻粮袋子,赖荣光管车队,谁迟到早退都记着,他们那代人见过死人堆、断过粮线,做事脑子里就记着节约,后勤不在前线,可一出错影响就大,没人敢马虎。
又过了十来年,机关慢慢往外搬,1969年后就陆续交给了地方,到1971年全交了,楼不归部队管了,第一批人调走,朱直光走了,赖荣光还留下干了几年,其他各家也搬了,后来住进去的都换了人,楼倒是没拆,只是装了些新设施,外墙还是那红砖。
几十年过去,现在还剩四座,冶山脚下的一号,西南角的三号,西岸的四号五号,二号楼没了,地上盖了别的东西,冶山公园边上现在还能见到那红砖小楼,外墙打磨得发白,藤蔓爬得到处都是,窗子换成了大玻璃,阳台也宽了,但楼的架子还是那样。
能留下来,其实挺难得,那个年代大拆大建,全国部队的房子能留下的很少,大多早就拆了盖新楼,这四栋能保住,说是福州市列成了历史建筑保护区,其实计划保护哪有那么细,很多都是靠着时间差和后来的一些偶然给保留下来的。
红砖、藤蔓、青苔,看着不高大上,真正的意义也不是外表,当年住过的人,管着一整个军区的供给,饭、车、兵站、仓库,全都不能出差错,从战场上下来,不讲究待遇,能睡个踏实觉,吃口热饭就行,这些楼就是他们留下的证据,不在陵园,也不在纪念馆,就在公园边上,静静看着,像个老伙计还站着。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