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全球酒店业有点怪,品牌越开越多,赚钱却越来越难。
之前看CBRE的报告,全球酒店品牌都超1000个了,还在以每年7%的速度新增,可实际收入比疫情前还降了不少。
我真搞不清为啥还有人扎堆做新品牌,本来想靠新品牌分杯羹,但后来发现市场早就饱和了,新品牌能活下来的还不到四成,差不多每推三个新品牌,就有一个要失败。
![]()
这些新品牌里,刚起步的小品牌日子最不好过。
缺资金、缺资源,现在行业里的人才和效益又都往大集团集中,它们想站稳脚跟太难了。
而且不光新品牌难,老品牌的业绩差距也越来越大。
前几年还有一半多品牌能跑赢行业平均增速,现在只剩不到三成了,就连奢华品牌里,做得好的和做得差的差距都比以前大了不少。
![]()
我觉得这事儿不能怪市场太残酷,很多品牌根本没把心思放做价值上,更像在搞“符号传销”,换个LOGO、喊个口号就当新品牌,服务和体验没一点新意,业绩能好才怪。
品牌多不代表好:新品牌活下来的没一半
聊完品牌和业绩的矛盾,再说说酒店市场的分化情况。
现在看起来中高端品牌是唯一的亮点,靠价格灵活的优势,每间房的收入增速能领跑全行业。
![]()
但你别以为它们日子就好过,其实现在中高端特别尴尬,像个“夹心层”。
一边是经济型酒店往上升级,之前华住、锦江这些巨头关了近1900家店,基本都是老旧的经济型酒店,转头就开中高端,另一边高端酒店又往下沉,把价格压低抢客。
这么一来,中高端就两头受气。
去年一年,光中档及以上的酒店就关了超1000家,还有1500多家换了品牌,要么摘牌要么换别的牌子做。
![]()
中高端要是再找不到自己的特色,以后日子会更难。
就拿中国市场来说,华住、锦江这些头部集团的中高端市场份额确实高,但这也说明竞争更集中了。
小的中高端品牌没资源没口碑,根本拼不过大集团,最后要么被收购要么关门。
我之前还看过数据,去年关的那些中档酒店里,有六成多都是因为物业租金涨得太凶,加上人工成本也高,赚的钱还不够付成本,无奈之下只能关店。
![]()
年轻人不选酒店选帐篷:消费变了
其实酒店业的问题,不光出在供给端,消费端的变化也特别大。
之前“年轻人抛弃酒店住帐篷”还上了热搜,我一开始觉得有点夸张,后来问了身边几个95后才明白,他们不是不爱出门,是不爱住传统酒店了。
现在年轻人出门,更在意体验感和性价比,不盲目追大牌。
![]()
传统酒店那套标准化服务,比如千篇一律的房间设计、固定的早餐样式,根本吸引不了他们。
反而帐篷露营、有特色的民宿更受欢迎,去年一年新增的民宿相关企业就快10万家,现存的有33万多家,超六成都是近三年开的。
很显然,Z世代成消费主力后,酒店业的老一套玩法已经不管用了。
而且现在酒店业主也清醒了,不再像以前那样盲目追品牌。
![]()
以前觉得挂个大牌子就能赚钱,现在更看重实际收益,比如会员能带来多少生意、管理团队靠不靠谱。
去年很多酒店换品牌,就是业主觉得原来的品牌没带来预期的业绩,转头找更靠谱的合作方。
还有那种“软品牌”,不用交那么多加盟费,业主还有更多自主权,去年增速特别快,这也说明业主越来越务实了。
毫无疑问,酒店业现在的困局,根源就是之前太痴迷“规模扩张”,忘了做品牌的本质是提供价值。
![]()
德鲁克不是说过,企业要么创新要么做营销,可现在很多酒店把精力都放在短期促销上,比如搞点低价活动拉流量,却不培养长期用户,最后陷入恶性循环。
以后酒店业想破局,就得沉下心做三件事:一是抓准年轻人的需求,搞点有特色的体验,别再搞千篇一律的标准化服务,二是用好数字化工具,比如智能入住、精准营销,提高效率,三是对业主负责,帮业主赚钱才能长久合作。
毕竟酒店业不是百米冲刺,是马拉松,靠噱头靠数量撑不了多久,只有靠价值才能走得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