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掏空半辈子积蓄,在老家盖起三层小洋楼,一年却只住三五。
邻居你追我赶,房子越盖越豪华,最后却成了甩不掉的“负资产”。
更扎心的是,那栋耗尽心血的新房建好了,却没回去住,连亲生儿女都嫌弃,说不愿继承。
![]()
今年清明,老陈带着全家回闽南老家扫墓。
他推开自家那栋镶着罗马柱的白色小洋楼时,他差点一口气没上来——二楼阳台爬满青苔,客厅的真皮沙发霉斑连片,最要命的是三楼卫生间漏水,水渍让瓷砖都变黄了。
“68万啊!”老陈攥着扫把的手直发抖。
2018年,他跟着村里的“建房潮”,把在泉州开小吃店二十多年攒下的钱全砸了进去。
那时村里机器轰鸣,尘土飞扬,谁家要是只盖两层,出门都抬不起头。
“盖三层,贴瓷砖,罗马柱得立起来,不然不像样。”当时这话在村里传得比鞭炮还响。
![]()
可如今,这栋气派的小楼,成了他心头的刺。
镇上中介说得直白:“这房白送都没人要。现在年轻人宁可在县城凑首付买电梯房,谁还回村里住?”
老陈不是个例。在江西某县,农村房屋空置率高达四成。
很多房子,一年只在春节那几天亮一次灯,像一场短暂的仪式,祭奠着某种正在消逝的生活方式。
攀比之风,吹起“负债楼”
在华北一个平原村庄,村民老李给我们算了笔账:2016年他堂弟花25万盖起带琉璃瓦顶的三层楼,今年他照着同样规格建,光建材就多花了18万。
钢筋从每吨2800涨到3800,水泥翻倍,泥瓦匠日薪突破400元,还常常“一工难求”。
“就像掉进无底洞。”老李苦笑。他本计划盖两层,可看左邻右舍都起了三层半,甚至有人在屋顶加了个玻璃阳光房,他咬咬牙,也追加预算往上盖。“不盖高点,感觉低人一等。”
如今,他家小楼外墙贴着进口瓷砖,室内装着仿红木楼梯,金碧辉煌。
![]()
可全家常年在外打工,只有老母亲一人守着空房,每天对着四面白墙发呆。
村里人私下都叫这种房子“负债楼”——表面风光,内里欠着信用社二十多万贷款。
有网友说得一针见血:“有需要再回去建房才是最好的选择。有些人喜欢跟风,明明在城里混了二三十年,自己和孩子早就在城市扎根,现在六十岁了,突然想起回农村建房,其实是没什么意义了。你的孙子孙女对那片土地根本没有感情,也不可能回去。如果你真想守住‘根’,维护老屋不倒,比盖新房更实在。”
![]()
空心化催生“幽灵社区”
开车穿过皖南山区,你会看到一种奇特的“幽灵社区”:成片崭新的联排别墅,寂静无声。
有的院子荒草长得比人还高,铁门锈迹斑斑,窗台上积着厚厚的灰。
当地村干部说,有个200户的村子,实际常住人口不足60人,全是老人和孩子。“春节一过,整个村晚上亮灯的不到十户。”
医疗和教育资源的缺失,让年轻人走得更决绝。
在湖北某镇,原本3所村小合并成1所,每天清晨,都能看见老人骑着电动车,载着孙子孙女在盘山公路上颠簸一个多小时。
![]()
镇卫生院的医生坦言:“稍微重一点的病,都得往市里送。不少老人干脆在城里租个地下室,陪孙子孙女读书。”
“有的人是为了老了回去住,尤其是儿女在城里扎不了根;有的人纯粹是为了显摆,觉得‘我有钱,能建洋房’;还有的人,是为了老人百年后回村办后事方便。”一位常年跑乡村的记者朋友告诉我,这三种动机,撑起了农村建房的“三重门”。
政策收紧,路越走越窄
更让人揪心的,是政策的收紧。
按照自然资源部规划,2028年前要完成全国宅基地确权登记,很多地方已暂停新增宅基地审批。
浙江某村民前年想翻建老宅,跑遍乡镇国土所才被告知:现在连加层都要四邻签字同意,稍有纠纷,立马停工。
“去年有户人家因为下水道走向和邻居闹翻,被举报违建,刚起的三层楼,顶层硬是被拆了。”村干部摇头,“现在建房,不是有钱就行,还得‘人缘好’。”
城里人想通过买卖获得宅基地?
![]()
这条路也彻底堵死了。某网红曾在短视频炫耀“花30万买下江南小院”,结果不到半个月就被勒令退还,还上了当地通报名单。
情感与现实的两难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在后悔。
在成都近郊,退休教师周女士把老家房子改造成适老住宅:全屋无障碍通道,卫生间装了扶手,网络直通社区医院。
她每周在院子里办读书会,渐渐聚集起十几个返乡生活的同龄人。
“关键要想清楚,你盖房到底为了什么。”她一边修剪月季一边说,“如果是为了面子,不如把钱存银行。如果真打算落叶归根,就得做长期打算。”
她的经验被不少返乡者奉为“教科书”:选址要靠近镇级医疗点,房屋结构不必大,但防潮、通风、采光要好,预留菜园比罗马柱实用得多。
![]()
她还发起“旧房唤醒计划”,组织志愿者定期给空置房屋通风、打扫,避免资产快速折旧。
有网友感慨:“只要是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朋友,无论在城市有多少套房,也阻止不了你回农村建房的冲动。因为那里是你的根,是你一生不变的情怀。”
可情怀,能当饭吃吗?
未来的出路在哪?
随着2024年新一轮农村规划启动,浙江某县试点推出“宅基地置换”政策——村民可自愿将闲置宅基地置换为镇上的公寓房。
首批32户参与家庭中,多数人用上了天然气和集中供暖,步行十分钟就能到菜市场和学校。
“农村房子的问题,不在房子本身,而在人与土地的关系变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位研究员指出,当城镇化率超过65%,城乡居住结构必然重构。
他建议探索多元化路径:允许符合条件的农房改造为康养驿站、乡村工作室、民宿集群,甚至作为“共享农居”供城市家庭短期租住。
![]()
老陈的故事,或许还有转机。
他儿子最近提了个建议:把三楼改造成独立套房,装上热水器和空调,挂到短租平台,接待周边景区的游客。“爸,房子空着是负债,用起来才是资产。”
夜幕降临,老陈打开手机手电筒,最后一次打量这栋房子。
墙上的全家福还挂着,照片里一家人站在新楼前笑得灿烂。如今相框边缘已泛黄,像一段被时间风化的记忆。
他忽然想起父亲生前常说的一句话:“房子是装人的,不是装面子的。”
锁门时,铁锁发出沉闷的“咔嗒”声。
这声音,像极了很多返乡建房者的心声——那些镶嵌着乡愁与梦想的建筑,终究要在时代变迁中寻找新的坐标。
![]()
“圆梦”还是“噩梦”?一念之差,天壤之别。
当房子盖成了面子,住进了荒凉,传不下去,卖不掉,它就不再是家,而是一份沉重的执念。
时代变了,乡愁不该被钢筋水泥困住。
回村盖房,你是在筑家,还是在筑一座无人认领的纪念碑?
欢迎聊聊你的看法。
(注:文中案例均来自公开报道及受访者化名,数据参考国家统计局及各省农业农村厅发布信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