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包括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化学奖)于10月6日至8日全部揭晓。获奖成果在免疫调控、量子物理、新材料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不仅深化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也为全球科技产业变革提供了新路径。近期,省科协组织省免疫学会、省物理学会、省化学会的相关专家对获奖成果进行了解读。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免疫系统的“安全卫士”——调节性T细胞
![]()
![]()
获奖者
玛丽·E·布伦科(Mary E. Brunkow),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1961年出生,目前在美国西雅图的系统生物学研究所担任高级项目主管。弗雷德·拉姆斯德尔(Fred Ramsdell),美国免疫学家,1960年出生,现任职于美国旧金山湾区的索诺马生物治疗公司,担任科学顾问。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日本免疫学家,1951年出生,现任大阪大学特聘教授、京都大学名誉教授。
![]()
核心发现
发现并证实调节性T细胞(Treg)是避免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的关键机制,即“外周免疫耐受”。这类细胞像“免疫刹车”,通过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如IL-10、TGF-β),精准调控免疫反应强度,既避免“误伤自己”,又不影响对抗病原体。
![]()
科学价值
突破传统“中枢免疫耐受”理论,揭示免疫系统在胸腺外仍存在精准调控机制。明确FOXP3基因是调节性T细胞发育的“主开关”,为自身免疫疾病(如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和癌症治疗提供新靶点,使免疫治疗从“全面压制”迈向“精准刹车与松闸”。
![]()
应用前景
调节性T细胞的发现不仅开创了“外周免疫耐受”这一重要领域,也推动了癌症与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进展。用于自身免疫疾病治疗,治疗1型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用于肿瘤治疗突破,靶向性地开发疗法,选择性地去除肿瘤区域的调节性T细胞,让免疫细胞能够恢复全力攻击肿瘤细胞的活力。
![]()
我省临床研究进展
浙江大学免疫学研究所鲁林荣、王青青、汪洌等团队分别围绕调节性T细胞的新亚群、肿瘤微环境低精氨酸条件促进Treg样细胞生成以及Treg的迁移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卢雄斌团队发现改变FOXP3表达亚型可重编程Treg细胞促进抗肿瘤免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黄河领衔的团队开发双靶点CAR-T疗法治疗难治性红斑狼疮,成果发表于《Nature Medicine》。良渚实验室侯宇研究员团队发现神经递质调控T细胞分化的新机制,为免疫治疗开辟神经—免疫交叉方向。
诺贝尔物理学奖:宏观世界的“量子穿墙术”
![]()
![]()
获奖者
约翰·克拉克(John Clarke),1942年出生于英国剑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米歇尔·H·德沃雷特(Michel H. Devoret),1953年出生于法国巴黎,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教授。约翰·M·马蒂尼斯(John M. Martinis),1958年出生于美国,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教授。
![]()
核心发现
在超导电路中首次观测到宏观量子力学隧穿效应和能量量子化,证明量子现象可存在于宏观尺度。在量子世界中,微观粒子有一定的概率“穿墙”而过到达另一边;微观粒子只能处于一系列特定的、不连续的“台阶”上,只能吸收或释放特定大小的能量。
![]()
科学价值
通过“约瑟夫森结”实验,实现数十亿粒子集体量子行为,颠覆“量子效应仅存于微观”的认知。催生超导量子电路等重要概念,使得建造基于超导电路的量子计算机成为可能,为量子计算机、量子传感器等下一代技术奠定物理基础。
![]()
应用前景
主要集中在量子计算与信息及其交叉学科。用于构造可容错的超导量子计算机,有望提供超越超级计算机的算力,对密码破译、材料设计、组合优化和机器学习等领域产生颠覆性影响;用于量子传感,在医疗成像、地质勘探等领域具有应用潜力;用于新型电子器件,有望突破传统半导体技术的物理极限,为后摩尔时代的信息技术发展提供方向。
![]()
我省研究进展
我省在超导量子计算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早在2010年,浙江大学开始在超导量子计算实验领域布局,先后从此次诺奖得主马蒂尼斯教授在UCSB的团队引进了王浩华和尹艺两位博后。其中王浩华教授组建了国内首批的超导量子计算实验团队之一,该团队研发了100比特“天目2号”超导量子芯片,核心性能比肩谷歌、IBM等国际顶尖水平;国际上首次观测了有限温的拓扑边缘态,相关成果于今年8月发表于《Nature》。
诺贝尔化学奖:可编程的“分子宫殿”——金属有机框架
![]()
![]()
获奖者
北川进(Susumu Kitagawa),1951年出生于日本京都,现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理查德·罗布森(Richard Robson),1937年出生于英国格鲁斯本,现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奥马尔·M·亚吉(Omar M. Yaghi),1965年出生于约旦安曼,现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
核心发现
开发了一种新型分子结构——金属有机框架(MOF),分子可以在其中流入和流出。
![]()
科学价值
金属有机框架(MOF)是一种“多孔晶体材料”,内部空腔能让分子自由进出,材料具备超高比表面积和柔性吸附能力,像海绵吸水一样吸附气体、污染物。例如从沙漠空气中收集水、捕获二氧化碳、储存氢气,堪称环保与能源领域的“万能容器”。
![]()
应用前景
主要集中在能源环境领域。用于水资源获取,有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具备极强的吸附与储存能力,可容纳大量气体分子,利用其从沙漠空气中收集水;用于环境治理,这类材料可用于从水中提取污染物,分解抗生素残留及有害气体,以及吸附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用于能源存储,储存氢气、甲烷等气体,为新能源交通提供更安全高效的储气方式;用于化学合成与分离,在化工生产中实现高效分子分离。
![]()
我省研究进展
近几年来我省的各个高校都有课题组在进行MOF和COF材料的研究。我省研究人员对于MOF在工业应用气体分离、二氧化碳储存与捕获、甲烷与氢气储存与捕获、MOF膜的制备与分离及电子柔性方向、荧光材料、空气取水、药物递送等领域均有深入研究。
来源:省免疫学会、省物理学会、省化学会
责编:叶 扬
美编:郑娜莉
一审:何百岳
二审:方佳佳
三审:王陆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