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已进入第四季度,距离年末仅剩两个多月。今年我国养老金继续实现上调,全国人均养老金水平达 3600 元左右,但企业退休人员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以下简称 “企退人员”“事退人员”)的人均养老金差距仍客观存在。这一差距让不少网友提出疑问:2026 年若养老金继续调整,企退人员能否比事退人员多涨 100 元?
![]()
从当前释放的信号与数据来看,2026 年养老金继续调整的概率较高。据人社部公开信息,我国社保基金累计结余已接近 10 万亿元,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规模达 2.6 万亿元,同时参保人数持续稳步增长,为养老金调整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基础。此外,2025 年启动的延迟退休政策,通过适度延长领取养老金年龄,进一步缓解了社保基金的支付压力,也为后续调整提供了政策空间。
具体到 2025 年的养老金差距:经过今年上调后,企退人员人均养老金约为 3300 元,事退人员则约为 6400 元;从上涨金额看,事退人员今年人均上涨额度比企退人员高出 20 元以上。要判断 “企退多涨 100 元” 是否可行,不妨先回顾过往调整机制 —— 多年来,企退与事退人员始终按统一规则上调养老金,即便 2025 年调整中重点向养老金偏低群体倾斜,核心框架仍沿用 “定额调整 + 挂钩调整 + 倾斜调整” 的 “三步走” 模式,与退休身份无关。只不过因事退人员基础养老金基数更高,最终整体上涨金额仍略多于企退人员。
![]()
从现实角度分析,2026 年 “企退比事退多涨 100 元” 的设想难以落地,核心原因有两点:
其一,调整金额存在客观限制。2025 年养老金人均上涨金额本身未达 100 元,且近年来我国养老金涨幅整体呈稳中趋降态势。若 2026 年继续调整,涨幅大概率低于今年的 2%—— 以企退人员 3300 元的人均基数测算,其人均上涨金额恐难突破 70 元,“多涨 100 元” 明显超出实际调整空间。
其二,身份判定规则不符合公平与基金稳定原则。若单纯以 “企退”“事退” 身份划分上涨额度,会忽略个体养老金基数差异:现实中部分企退人员的养老金水平并不低,甚至高于一些事退人员。若仅因身份就能多涨 100 元,既违背 “多缴多得、长缴多得” 的社保核心原则,也可能削弱参保人按高基数缴费的积极性,进而影响社保基金的长期稳定运行。
![]()
综合来看,2025 年养老金上调已顺利落地,事退人员上涨金额虽略高于企退人员,但调整机制始终保持统一。结合社保基金储备、参保规模及延迟退休的政策效应,2026 年养老金继续调整的可能性依然较大。若调整落地,企退与事退人员仍将沿用统一的 “三步走” 办法,不会因身份差异设置不同规则;受基础基数影响,事退人员的整体上涨金额预计仍会相对更高。因此,网友期待的 “企退比事退多涨 100 元”,目前来看尚不具备现实可行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