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的政治史又多了一桩荒诞记录。10月6日,塞巴斯蒂安•勒科尔尼向总统马克龙递交辞呈,这距离他被任命为总理还才仅仅27天。这是第五共和国迄今为止最短的一届政府,从9月9日接受任命,到10月6日辞职,勒科尔尼的内阁还没来得及展开工作,便宣告解散。
勒科尔尼在辞职后的讲话中一语道破:“执政的条件尚不具备。”这不是一句客气的辞令,而是整整一个国家政治功能失灵的自白。一个政府在成立数小时后就进入看守状态,这种局面不仅嘲讽了法国引以为傲的制度设计,也揭示出欧洲政治中那条最深的裂缝——权力还在,但共识已经死亡。
![]()
法国舆论对此反应复杂。有人调侃“第五共和国进入速溶时代”,有人叹息“国家机器已被政治自毁程序锁死”。而在更冷静的评论者看来,勒科尔尼并非无能,他只是继承了一个已经无法治理的国家。
马克龙仍然住在爱丽舍宫,但他的话语权正在迅速消退。总统签署法令、召开会议、发布讲话,可没有任何政策能落地。
![]()
国民议会拒绝通过预算,反对党拒绝参与协商,政府部门陷入指令真空。法国的体制被称为“半总统制”,但如今连“半”都剩不下——机构还在运转,却失去了行动能力。马克龙既不能解散议会,又不敢提前大选;他既不想辞职,又无法推动任何政策。总统在位,政府失声,这是一种比下台更残酷的状态。
法国议会的座位分布表如今像一面破碎的镜子。左派、右派、极右、极左与中间派各自为阵,彼此视为敌人。左派强调社会公平,要求提高税率、扩大福利;右派要求财政紧缩,减少补贴;极右翼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移民;极左翼要求国有化与反北约;而马克龙的中间派,只能在夹缝中呼吁“理性与务实”。他们共同构成了“五个法国”,没有一个能代表国家。
![]()
外部压力让这场内部危机更难收场。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法国始终在“支持乌克兰”与“保持自主”之间摇摆。马克龙一边向基辅提供军援,一边呼吁“不要羞辱俄罗斯”,结果两边都不买账。战争让法国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能源价格暴涨、通胀飙升、财政赤字扩大,企业投资外流,普通民众的生活成本创下十年新高。民众越来越质疑,这场“欧洲的团结”到底是团结谁?法国人心里明白,德国从美国那里获得了廉价能源替代和安全保障,而法国却承担了舆论与财政的双重负担。
![]()
马克龙提出“欧洲战略自主”,却反被现实反噬。德国主导欧盟经济,波兰拥抱美国,法国则被视为“口头盟主”。这种落差让法国的外交变得尴尬——既无法与华盛顿抗衡,又无法带领欧盟。
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吸走了欧洲投资,法国制造业一片空心化;而在北约框架下,法国的军力和预算又无法与美国相比。外交上的无力感,直接传导到国内政治中,成为反对派攻击马克龙的最佳口实:“他在国外虚张声势,在国内什么都做不了。”
![]()
马克龙上台时承诺“重塑法国”,但五年过去,改革的每一步都成了撕裂的起点。养老金改革引发大规模罢工,环保政策激怒农民,教育改革得罪教师,治安法让街头抗议蔓延。议会的反对派学会了使用制度武器——不信任案、议案阻挠、宪法申诉;街头的抗议者则把愤怒转化为行动。法国成了一个以“反对”为共同语言的国家:反体制、反政府、反未来。
勒科尔尼的辞职,只是这种积怨的集中爆发。他并非改革失败,而是根本没有机会开始。过去五位总理——博恩、阿塔尔、巴尼耶、贝鲁——都以不同方式倒在同一个陷阱里:想要改革,却没有议会支持;想要维稳,却没有社会共识。法国政治的病根不是谁做总理,而是体制本身已经失去了协调机制。马克龙的总理们像一串短命的实验:一个比一个理性,一个比一个失败。法国政治似乎陷入了“人选循环”——不断更换主持人,却没人能修好舞台。
![]()
法国在欧盟内部的地位,正在从“主导者”滑向“麻烦制造者”。欧盟会议上,巴黎的发言仍然频繁,但各国早已对其“战略自主”失去兴趣。法国试图维持昔日的“欧洲核心”,却发现自己已经被边缘化。国际市场对法国政治失稳的反应迅速:评级机构下调国债信用,企业投资观望,媒体开始讨论“法国是否正在丧失治理能力”。
10月6日下午,马克龙要求勒科尔尼在48小时内完成与各党派的“最终谈判”,并于10月8日晚向总统汇报结果。
![]()
然而,这一道形式上体面的命令,实际上是一场政治仪式。所有人都知道,48小时根本无法让彼此敌视的党派达成共识,法国的政治矛盾不可能在两天内消失。
这48小时,更像是第五共和国的倒计时。政府可以暂时维持,但权威已崩塌。社会信任的裂口越来越大,连“总统制”这个制度本身都开始被怀疑。马克龙若强行维持现状,只会让反对派更有理由要求提前选举;若选择解散议会,又有可能让极右翼赢得多数席位。无论他怎么做,都是输。
勒科尔尼的辞职是一个信号:法国的制度正在滑向“治理真空”。那些曾经象征共和国稳定的机构,如今都成了空壳。政策无法执行,改革无法推进,民众不再相信政治能带来任何改变。
![]()
马克龙或许不会立即辞职,但他的权力已经进入倒计时。法国的未来不再由总统决定,而由愤怒的街头、分裂的议会、以及一个再也不信任制度的社会共同决定。
真正崩塌的不是一届政府,而是法国人对未来还能正常生活的信心。法国需要真正的“自主”来挽救已经走偏了的方向,但是,最大的问题也就在于此:法国恐怕已经找不回自己的方向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