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青春期孩子,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10月12日晚上7点,我将直播分享
《帮厌学躺平孩子恢复学习信心》
欢迎大家预约直播
01
女儿今年17岁,读高二。最近半年,我被她折磨的焦头烂额,根本无心工作,内心焦虑不堪。
不知道是青春期的缘故,还是女儿自身就难搞,从初三开始,她就状况频发。
学习态度不端正,不愿意努力吃苦,回家后总是想方设法的要手机。
我不给,她就理直气壮的怼我:
我要用手机查题,那我不会做就空着吗? 在学校学了一天,我都累死了,写完作业放松一下不行吗?
后来,我惹不起那气,只要不太过分,都会干脆把手机给她,省的口舌争执。
其实我督促她学习,并不是指望她当学霸,按部就班把高中念完,考个什么样的大学我都能接受。
可女儿呢,幺蛾子不断,不停触碰我的底线。
高一期末考试,女儿的成绩大幅下滑,数学更是考了可怜的60几分。
要知道,满分可是一百五啊,这个分数,我都不知道她是怎么考出来的?
平时总说自己学习很累,就累出这样的成绩吗?
可我严厉的批评了几句后,女儿就又哭又闹,说我总是骂她,对她态度不好,就是因为我总批评她,伤害了她的自尊心,她才没有学习动力的。
一番歪理,气的我心跳加速,浑身都在发抖。
这样的仗,这两年我们打了无数次。
![]()
高二刚开学,女儿就一天两个电话的跟我哭诉,想要走读,不想住校了。
理由是宿舍有个同学打呼噜,她睡不着,白天困,影响听课。
我一听就知道她在找理由,这个假期她在家,手机玩的飞起,猛然上学不适应。
走读天天回家,又能找各种理由要手机了。
于是我骂了她一顿,让她死了这条心:
你高一都能住,现在怎么就不行?别人都行,怎么就你事儿多? 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想干什么,你回家就想舒舒服服的看手机!
这下可好,女儿开始跟老师说自己想死,觉得活着没意思。
无奈之下,我只能给她请了假,先带回家再说。
在家的日子,女儿还是时不时的把想死挂在嘴边。
让她上学,不去,让她休学,也不肯,每天就不断给我发信息,哭诉自己情绪多么难受。
短短几天,我都要被折磨疯了!讲道理不听,责骂又寻死觅活,青春期的孩子,到底该怎么管?
![]()
02
在焦虑无助中,我自己找了很多人咨询,也和很多教育专家做了深入沟通分析:
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对抗和得寸进尺,常常让父母措手不及,感到被挑战和伤害。 但这一切令人头疼的行为背后,隐藏着孩子走向独立的艰难尝试,和渴望被理解的强烈信号。
为什么好好的孩子,到了青春期会不可理喻,幺蛾子不断?
这些问题行为的背后,隐藏着青春期“叛逆”的三大真相。
1、大脑处于“施工期”带来的混乱
青春期孩子负责理性决策、控制冲动的大脑尚未发育成熟,而负责情绪和奖赏的边缘系统却异常活跃。
这种发育的不平衡,导致他们更追求刺激和即时满足,难以评估风险,因此会提出看似“过分”的要求。
情绪波动剧烈,显得敏感易怒,因为大脑更依赖情绪中枢而非理性中枢做反应。
所以,他们不是“故意作对”,而是大脑暂时性的系统混乱。
2、心理的“独立战争”:通过反抗来定义“我是谁”
青春期核心任务是心理上脱离父母,形成独立的自我认同。
这个过程必然伴随反抗,来试探边界、体验自主权。
过分要求往往也是试探的筹码,有时孩子自己也清楚要求不合理,其深层目的是测试父母的反应:
如果我提出极限要求,你还会爱我吗?你的底线在哪里?
他们需要知道自己能掌控什么,父母的界限在哪里。
3、需求的“扭曲表达”:用行为代替语言
孩子常常无法准确表达内心的复杂需求,于是行为成了另一种语言:
我就要玩手机:可能是在表达—— “我在现实学习中充满了挫败,需要游戏给我成就感和掌控感”。 你别管我:可能是在表达—— “我需要空间来自己思考,请相信我能处理好”。
这不是贪得无厌,而是用错误的方式表达未被满足的合理心理需求。
理解了原因,我们就可以改变策略,从权力的争夺者,变为成长的引路人。
我做了三点改变,从激烈对抗到科学引导,终于化解了女儿的叛逆厌学和情绪风暴。
(预约直播:听更多详细分析)
03
1、区分“需求”与“方式”
孩子提出的种种要求,有些看似无理取闹,但背后却隐藏了他们真实的需求。
而家长们听到不切实际的要求,往往会直接拒绝,说教批评,激化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这就需要家长学会区分需求和方式,可以否定方式,但不要拒绝孩子的需求本身。
比如女儿吵着要走读,不肯住校,我想当然的断定,她是假期玩手机舒服惯了,想要放飞自我,受不了住校的管制。
但实际上,这也是孩子自己都表述不清的情感需求——贪恋家的温暖,时间的自由,父母的陪伴....
而我简单粗暴的拒绝,不客气的批评,不仅“冤枉”了女儿,也激化了她的负面情绪。
想明白了这一点,我真诚的跟女儿沟通:
我理解你想走读的心情,因为假期呆在家里的惯性,让你一时间没适应住校生活,想家了,也想妈妈——认可需求; 妈妈其实也想天天看见你,但高中就是这么个要求——现实边界; 我们一起来想想有没有别的解决办法,要不我每个周末都给你请假回家怎么样?在学校就认真学,周末我们就好好放松下——合作共赢。
通过提供替代方案,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变“控制”为“连接”。
需求被看见了,情绪被接纳了,孩子的内心就会慢慢冷静下来,重新回归理性思考。
其实女儿心里很清楚,住校是高中的要求,她闹腾,是因为我之前否定、批判了她的需求。
现在,我愿意跟她站在一起,提供替代方案,她的“怒气”也就消散了,高高兴兴答应了我的方案。
![]()
2、守住底线,赋予弹性
在核心问题上,底线必须清晰坚定,比如不允许寻死觅活来威胁父母,必须完成基本的学业任务,等等。
但在非核心问题上,也要给予弹性和选择权,如:学习娱乐时间安排、房间如何布置,兴趣爱好选择、日常习惯细节......
这能让孩子在不出格、不放任的基础上,体验自主感。
平时,因为手机使用的问题,我和女儿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互相无法说服。
我认为缺乏我的监督,女儿会放任自我,影响学习,可女儿却坚持维护自己看手机的权利,说就是因为我的干涉和不信任,才让她更想看手机。
现在,我把手机的自主权还给女儿。因为她对于手机并不算沉迷,只是缺乏我期待的自律性。
我告诉女儿,以后放学回家就可以拿到手机,但我希望你专注学习的时间,和睡觉后都能把手机放在客厅,其他时间你自己把控。
女儿很高兴的答应了,我也真的做到了不去监督和干涉。
第一周结束,我真心向女儿表达了认可:这一周你都遵守了诺言,妈妈替你开心,咱们庆祝一下吧!
我们全家带女儿一起去了吃了一顿大餐,为她的成长庆祝。
既享受到了自主权,又获得了家长的认可和鼓励,这对孩子的自律性是一种正面反馈。
批评打骂,不能让一个人主动改变,只能激发她的逆反情绪。
而引导和鼓励,才能唤醒孩子的内在动力,增强她变好的欲望。
3、做孩子的“安全基地”
应对青春期孩子的最难挑战,就是无数次被气的半死,却又做不到真正放弃。
他们通过一次次挑战,试探父母的底线,也是想知道:
你对我的爱是不变的吗?我这么恶劣你也会包容我,爱我吗?
所以,应对青春期的亲子战争,避免激化矛盾,家长要从自身修炼入手。
父母先做到情绪稳定,是孩子最好的定心丸。
不管孩子多么气人,我们都要明确表达关爱:
即使我不赞成你的做法,我也永远爱你,站在你身后。
这句话需要反复用语言和行动证明。
为了避免被孩子气炸,气头上啥都忘了,可以记住这三句核心心法,生气时看一看:
他的反抗不是对你的否定,而是对自己成长的渴望。 他的过分要求不是攻击,而是求助的信号。 你的目标不是赢下每一次冲突,而是赢得孩子的心。
不得不说,非常管用,好几次我想对女儿破口大骂时,这三句话都让我从暴怒边缘冷静下来。
经过2个多月的改变,女儿的情绪风暴逐渐平息下来。
她不再寻死觅活,不再抱怨我不理解她,因为我通过语言和行动,让她感受到了无条件的爱,和有底线的接纳。
![]()
从被女儿气到发抖,到现在母慈女孝,我用亲身经历证明:
青春期不是父母权威的瓦解,而是和孩子建立更深连接的开始。
青春期风暴终将过去,你通过理解、耐心和智慧所传递的支持与爱,会成为孩子人生中最稳固的底气。
(预约直播:听更多详细分析)
点亮“爱心”,愿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好,我们的家庭与人生越来越幸福!
亲爱的,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请关注我吧!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推送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