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十年,教育的变革常常发生在学校与课堂;而过去三年,它更多发生在家里。
没有补习班的夜晚,却多了会调光的学习灯、能答疑的学习机、会讲故事的 AI 伙伴。孩子的学习空间,正在被算法重新设计。
在教育数字化战略深入推进、AI 技术加速落地的背景下,教育消费正在经历结构性转向。政策从「限制学科类培训」转向「鼓励素养提升与 AI 应用」,教育的空间边界也正在重构:课堂向校园外延伸,学习向家庭回归。一个打破时空限制的「泛在学习空间」(U-Learning Space)正在形成——它指的是在技术赋能下,学习不再固于特定的教室与课时,而是能在家庭、校园乃至任何场景中无缝衔接、连续发生的智能环境。 从家庭的书桌到校园的课堂,AI 正成为编织这一新空间的核心力量。
![]()
政策的每一次转向,都是教育产业的下一次重排。
自 2023 年以来,国家层面连续出台多项政策,从「禁止学科补课」转向「引导智能学习」。《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各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及《教育新基建指导意见》等文件密集落地,明确提出要「构建数字化学习环境」「推动 AI 在教学与管理全环节落地」。各地教育局陆续启动 AI 教育试点区、智慧校园项目,将智能硬件与教学数据系统同步纳入教育数字化体系。
政策重心的变化带来了资金流向的重构。财政支出和家庭支出并未减少,而是发生了结构性迁移,一方面,政府投资从「基础硬件铺设」转向「智能化应用建设」,智慧校园、教育云平台成为重点;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支出从「课外补习」转向「学习设备+内容服务」。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 年城镇居民教育文娱类支出同比增长 5.4%,创历史新高。
市场端则响应迅速。多鲸教育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教育智能硬件市场规模预计突破千亿元,同比增长约 20%。家庭端以 AI 学习机、智能书桌、学习灯为核心,校园端以智慧黑板、AI 教辅系统、数字化测评平台为代表,形成「家校双线共振」的格局。
教育的支点,正在从「人力密集」转向「算法驱动」;从「应试逻辑」走向「学习生态」。而教育的重心,也正从机构回归家庭与校园。
政策为教育铺平了道路,但真正让市场落地生根的,是家长需求的转变。
85 后、90 后家长正在成为教育消费的主导力量。据《中国家庭教育消费报告》,他们掌握约 73.6%的育儿决策权,较十年前提升近 30 个百分点。与上一代不同,他们更理性、更具数据意识,也更关注孩子的情绪与成长体验,既看重学习结果,也看重学习过程。
这种转变使教育消费从焦虑型走向理性投资型。家长不再盲目购买课程,而更看重产品的长期陪伴与持续服务,比如学习机是否能迭代更新?内容是否能持续优化?AI 是否能识别孩子的学习状态?
这种兼具数据理性与情感关怀的育儿理念,直接重塑了家庭的消费决策逻辑。一方面,是从「买课」到「买系统」。过去,家庭教育的主要支出是报班与补课;如今,AI 学习机、智能词典笔、作业批改系统成为主角。
以猿辅导旗下「小猿学练机」为例,设备可自动识别错题、生成个性化练习计划,并通过家长端 App 实时同步孩子学习进度。网易有道的「子曰大模型」则让词典笔具备口语纠错与智能讲解功能,成为孩子随身的「AI 老师」。阿尔法蛋的扫拍学习机 K6,则以一台机器打通六种学习场景。这些产品共同构成了家庭教育的「新系统」,算法在后端持续优化,学习轨迹被量化记录,教育过程实现了可视化与数据化。
另一方面,是从「补分数」到「买陪伴」。家长不再追求一次性提分,而是希望设备能陪伴孩子持续成长。
调查显示,超过 70%的家长倾向选择带有订阅服务或内容更新机制的学习产品。AI 学习灯、伴读机器人、语音答疑服务成为「长期陪伴型」消费新宠。
作业帮发布的 2024 年度学习报告显示,作业帮学习机全年完成约 1.4 亿次作业批改、1.6 亿次视频答疑,答疑次数较 2023年增长 75%。 这些数据不仅反映出 AI 学习产品的普及度提升,也表明算法模型正通过海量交互不断优化内容与反馈机制。如此高频的交互,正是「长期陪伴」得以实现的技术基石。
在家长的消费行为与技术迭代、产品升级相互作用的同时,孩子们的书桌也在悄然变化。过去的家庭学习空间是一张书桌、一盏台灯,如今,它正在被 AI 重构。学习机、词典笔、智能学习灯、错题打印机、AI 书桌等设备之间通过算法与感应协作,构成了完整的「学习生态系统」。
当孩子坐下,智能书桌会自动调节灯光亮度与桌面高度;学习灯能识别姿势与专注度,提醒孩子休息;学习机实时批改作业并生成个性化计划;错题打印机将关键题型即时输出,帮助复盘;所有学习记录则同步上传至家长 App 端。
这意味着家庭学习不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一套由 AI 驱动的「认知环境」。它既让学习过程更加连续与动态,也让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教育关系实现数据化协同。
![]()
当家庭学习空间被智能化,课堂也在被重新定义。
过去,智慧课堂的建设更多停留在「显示与交互层面」,比如智慧黑板替代粉笔、数字作业系统替代纸本。但如今,AI 教学大模型、教育机器人、VR/AR 实验课堂等新技术的加入,正在改变课堂的组织方式与学习体验。
例如,科大讯飞的「星火认知大模型」已实现课堂全流程智能支持,能根据教学目标生成课件提纲、实时识别学生反馈并调整讲解节奏,还能生成个性化作业与测评报告。希沃的智慧课堂系统则将学生答题热力图与行为数据结合,帮助教师优化教学节奏与分层策略。
与此同时,教育机器人正成为课堂上的「第二教师」。优必选科技与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上海世外教育集团合作,在部分附属学校中试点应用教育机器人。这些机器人能够承担外语跟读、诗词背诵等重复性训练任务,并在科学课上通过多媒体交互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性实验,有效充当了教师的课堂助手。
这种趋势在地方政策层面也得到了印证。例如,《深圳市教育局关于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在课堂环境中探索「人机共教」新模式。在此指引下,深圳多所中小学已开展试点,将 AI 机器人用于语言训练、实验模拟和课堂互动,以验证其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有效性。
VR/AR 设备同样在加速「具身学习」落地。ClassIn XR 课堂、MetaEDU 虚拟实验室、上海市部分中学的沉浸式理化生教学试点,让学生能够在虚拟空间完成实验、历史重建与空间探索。
这些变化标志着一个趋势,AI 正从辅助工具转向学习伙伴,从「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智能共创教学」阶段。不仅改变了课堂节奏,也重塑了教育关系。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递者,而是「数据解释者」;学生不再是信息接收者,而是「认知合作者」;校园不再是封闭的教学场,而成为开放的智能学习空间。
AI 让课堂更具互动性与温度,也推动教育从「管理逻辑」转向「生成逻辑」。
![]()
当 AI 渗透教育的全流程,学习的空间边界也被重新定义。家庭成为学习的起点,校园成为数据积累与反馈的中枢,两者共同构成教育的「第三空间」——一个由技术驱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生态。
在这个生态中,AI 不仅是辅助工具,更是新的学习伙伴。它能记录学习轨迹、理解情绪反馈、生成差异化任务;家长关注成长数据,教师关注教学反馈,学生则在交互中获得即时激励与自主探索的乐趣。教育,不再是「被教」,而是「共学」。
至此,教育的图景渐渐清晰。技术的使命,在于让教育回归「人」的本身。当 AI 深度融入从家庭到校园的每一个环节,学习将从特定阶段的任务,转变为持续终生的自然状态。这也正是「泛在学习空间」的真正意义——让教育成为生命的常态。
这篇文章,是我们正在筹备的《2025 年中国教育消费及学习场景报告》的一部分思考。
在这份报告里,我们将系统描绘 AI 如何重塑家庭与校园的学习空间,以及家长、教师、学生在「智能教育生态」中的新角色。报告目前开放联合共创与品牌合作,欢迎教育行业伙伴与我们一起参与。
感兴趣请联系多鲸小助手,备注报告合作
【PS:小助手不是机器人哦,24 小时之内,看到就会回复,请耐心等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