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诺贝尔科学奖项近日已经揭晓了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得主都是来自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其中美国4个人,日本两个人,英国两个人,法国一个人,而中国科学家今年再次无缘诺贝尔科学类奖项。
尽管诺贝尔奖项表现平平,但是中国的科研实力却持续攀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一个数据,2024年中国全社会的研发经费投入是达到了3.6万亿元,同比又是增加了8.3%,基础的研究经费支出已经是有2497亿元了,增长了10.5%。
![]()
在高质量研究成果方面,中国从2022年起已经是在自然指数上就超越了美国,位居了全球第一,这个指数的统计,全球有150个顶级科学期刊的一个论文反映出了高质量基础研究的一个产出。
中国科学院已经是连续多年就位列全球科研机构综合排名的榜首了,在全球前12的科研机构里面,除了德国的马普协会排名第10以外,其余的都是由中国的机构占据着。
![]()
而奖的评选是存在着明显的一个时间性的滞后的。一项科研成果从取得突破再到获奖通常是需要20到30年。
图佑佑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取出了青蒿素,直到2015年才获得了诺贝尔奖,间隔是超过了有40年的时间。
![]()
中国现代科研的起步是比较晚的,大规模的产生世界级的原创成果,也是近十几年的一个事情,这种双重的然后效应也是导致了当前诺贝尔奖的榜单无法准确的反映出中国科研的一个现状。
在衡量创新力的一个独角兽企业领域,2024年全球的新进135家的独角兽企业里面,中国就独占了53家,全球有4家。估值超过百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里面,三家是来自中国的。
![]()
在关键的技术领域,中国正在快速地缩小差距。NVIDIA CEO黄仁勋近期是表示中国在芯片制造领域仅仅是落后美国几纳秒,并且强调中国工程师渴望成功,并且动作非常的快速。
中国科技也是保持连续的稳定,持续的加大了研发的投入,还出专精特新的企业。相比美国的基础研究资金的投入出现了波动,连续性也是不足的。
![]()
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新能源,生物医药等这些前沿领域的突破正在重塑全球科技竞争的一个格局。
科学的价值是应该由对人类进步的实质贡献来进行衡量的,而不是仅仅由获奖的数量来决定的。中国科学家在量子通信,高铁技术,可再生能源等多个领域的贡献正在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
随着中国科研实力的一个持续的提升,诺贝尔奖跟中国科研现状之间的反差就会越来越明显。
这种反差不仅是促使我们重新思考科学的一个评价体系,也是彰显出了中国科研的崛起之势。
![]()
那么你觉得在未来的10年时间,中国的本土科学家能不能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上获得大的突破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24年统计公报、自然指数2024年度报告、2024年全球独角兽企业白皮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