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凌晨三点,我怀抱着高烧不退的女儿在客厅来回走动,手机屏幕幽幽亮着,上面停留着尚未修改完毕的工作报表。玄关处凌乱地摊着哥哥明天要穿的校服,袖口还沾着昨天画画课的颜料——这就是我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职场医务工作者的真实日常。
前些日子看到周海媚因红斑狼疮离世的消息时,我正坐在医院走廊的长椅上,手中紧攥着自己的病历本。作为一名医疗系统内的从业者,57岁的她被自身免疫性疾病夺去生命的新闻,像一根针扎进心里,瞬间唤醒了我对去年那场“从疲惫到晕厥,最终住进ICU”的深刻记忆。
也许你也曾像曾经的我一样,把“累”当作生活的常态:凌晨哄娃入睡、早高峰挤地铁通勤、深夜加班赶进度,偶尔眼前发黑、手指僵硬,也只是轻描淡写一句“昨晚没睡好”。
![]()
但你是否意识到?有些“累”,其实是身体发出的最后求救信号。我差一点就因为这份习以为常的忽视,永远错过陪伴孩子成长的每一个清晨与黄昏。
2022年的冬天,我的生活节奏如同上了发条般高速运转。半岁的女儿需要全天候喂奶安抚,刚上一年级的儿子在家上网课,作业上传、打卡监督全靠我一人操持。丈夫在医院连轴转,几乎成了家庭中的“云端存在”。
我甚至得翻看共享日程表才能确认他当天是否值夜班。十二月里全家接连感染新冠病毒,我顶着38.5℃的高烧,额头贴满退热贴,怀里抱着同样发烧的小女儿,整整一夜未曾合眼。
![]()
当时正值疫情封控期,双方父母都无法前来协助,我每天像陀螺一样不停旋转,最长睡眠时间不超过四个小时,站着冲奶粉时都会短暂失神,仿佛灵魂已经脱离躯壳。
那时我还焦虑于产假结束后会不会被边缘化?新手妈妈的手忙脚乱叠加产后激素剧烈波动,情绪如过山车般起伏不定,时而崩溃大哭,时而又自我安慰“再坚持一下就好”。但我从未真正考虑过“停下来休息片刻”,似乎成为母亲之后,“扛住一切”就成了本能反应。
2023年元旦过后,我如期返岗。新科室的主任和同事们都很体谅我的处境,允许我每天中午骑十五分钟小摩托回家一趟,给女儿哺乳后再陪她小憩半小时。
![]()
我以为最艰难的日子已然过去,却未曾察觉体内早已埋下了危险的伏笔。随着疫情放开,丈夫所在医疗机构接诊量激增,工作更加繁忙,家里的重担依旧压在我肩头。
每周五下班后,我都背着一个重达十斤的妈咪包——里面塞满了两个孩子的换洗衣物、奶粉罐、纸尿裤——一手牵着哥哥,一手抱着妹妹,在晚高峰的人流车流中艰难打车前往外婆家。
起初只是觉得背包太沉,后来哪怕下车后步行几十米到小区门口,也会汗如雨下、视线模糊,必须扶墙站立数分钟才能缓过来继续前行。
![]()
我当时安慰自己:“刚休完产假体力还没恢复,慢慢会好的。” 完全没有往疾病方向联想。真正让我警觉的是爬楼梯的变化。
我们科室位于四楼,刚开始返岗时,爬一层需歇一分钟;半个月后变成每层歇两次;再往后,每一级台阶都像踩在泥沼中,双腿沉重如灌铅,最后竟要用二十分钟才能抵达办公室。
有一次我在楼梯间扶着栏杆喘息不止,同事路过关切询问要不要帮忙,我仍强撑笑容说:“没事,就是有点累。”
![]()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我已经陷入深深的自我欺骗。要知道,我学生时代可是校田径队主力,八百米跑下来都不带喘的,怎么可能连四层楼都无法征服?
可“不想被人说娇气”“不愿因身体问题影响工作进度”的执念,让我一次次忽略这些异常信号,选择继续沉默承受。
更诡异的症状接踵而至:我的嘴巴逐渐张不开,牙齿酸软无力,连一块普通馒头都咬不动,早餐只能靠温牛奶泡饼干勉强果腹。
![]()
我坚定认为这是产后缺钙所致,立刻网购两大瓶钙片,每日按时服用。某天偶然能啃下一小块面包,我还暗自欣喜:“看吧,补钙确实有效!”
如今才明白,那些所谓的“好转”,不过是身体在极限边缘的勉强支撑,而我却误将其解读为“判断正确”的证据,进一步加深了对病情的漠视。
进入新年之后,身体终于彻底崩塌。我开始持续低烧,咳嗽断断续续无法缓解,每晚躺在床上,全身肌肉如同被拆解重组,疼痛难忍,小腿更是频繁出现电击般的刺痛感,连轻轻盖上被子都小心翼翼。
![]()
早晨根本无法起床,即便闹钟响了三遍,依然感觉连睁开眼睛的力气都被抽空。由于仍在哺乳期,我不敢随意用药,实在熬不住就吞一粒对乙酰氨基酚硬撑过去。
症状反复无常,我仍抱着“等断奶后身体自然恢复”的幻想。躺在ICU回忆这段经历时,真想狠狠扇醒那个倔强又无知的自己:正是这份“能忍”的执念,差点让我再也见不到孩子们的笑容。
其实中间有过一次揭开真相的机会。我向骨科同事抱怨“腱鞘炎又犯了”,描述每天清晨双手僵硬得像被胶水黏住,活动近一小时才能恢复正常。
![]()
他皱眉提醒:“这不太像典型的腱鞘炎,持续时间太长了。建议你去风湿免疫科做个排查,排除一下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可能。”
我笑着搪塞:“不可能啊,我以前是运动员,体质一直很好,怎么会得这种病?” 直到现在我才懂得,“一向坚强”有时恰恰是一种盲区,而这份盲目自信,几乎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真正让我不得不“投降”的,是一场拖成肺炎的感冒。持续半个多月的咳嗽非但未愈,反而日益加重,每一次呼吸都像有细针在肋骨间穿刺。
![]()
丈夫见我咳得直不起腰,终于强硬要求我去呼吸科就诊。我惦记着还在哺乳的女儿,反复叮嘱医生:“请开不影响喂奶的药物。”
医生无奈开具了一周不影响哺乳的抗生素,并郑重嘱咐:“若无效,务必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那时我只陈述了咳嗽的情况,却隐瞒了爬楼困难、手部僵硬、咀嚼无力等症状。
![]()
事后才知,隐瞒病史是多么致命的行为。医生只有掌握完整信息,才能做出准确诊断。而我因“怕麻烦”“怕查出严重问题”,险些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一周抗生素用完,咳嗽不仅未缓解,反而愈发剧烈,夜间几乎无法入睡。我只得再次就医,医生追加七天静脉输液治疗。
然而输液结束仍未见起色,丈夫怒不可遏,强行带我去拍肺部CT。结果出来后,影像科主任直接拨通我的电话,语气急促:“你的情况非常严重!这么年轻的女性,肺部已经出现纤维化!除了咳嗽,还有没有其他不适?比如乏力、关节疼痛?”
![]()
握着手机的手心全是冷汗。怎么会没有?那时我已无法抱起女儿,走路稍快就会眼前发黑,睁眼全是闪烁金光,只是我一直拒绝面对现实罢了。
接下来的一切宛如噩梦:我被轮椅推进呼吸科ICU——这是我从业多年以来,第一次以患者的身份踏入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区域。
护士为我测量血氧饱和度,数值仅为79%。正常成年人动脉血氧应在95%-98%之间,低于85%即属重度缺氧,随时可能发生呼吸衰竭。
![]()
护士原以为我只是普通肺炎患者,看到这个数值脸色骤变,立即安排吸氧,心电监护仪、血压监测设备迅速围拢而来。冰冷的探头贴上皮肤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原来我已经病得如此之重。
次日清晨,呼吸科主任带领一群实习生查房,在详细询问病史后,让我尝试完成蹲起动作。刚蹲下便头晕目眩,急忙扶住床沿稳住身形。
他随即拉起我的手,指着指节处的肿胀与脱皮说道:“这是‘技工手’,属于特发性炎性肌病的典型表现,不是天气干燥引起的。”
![]()
我当场愣住。这个术语我只在医学教材中见过,从未想过它会出现在自己的体检报告中。主任接着补充:“你的问题大概率不在呼吸系统,需要请风湿免疫科会诊明确病因。”
我和丈夫面面相觑,这类疾病在当年学习时并非重点内容,印象极为模糊,只能被动配合各项检查流程。
风湿免疫科医生会诊当天,护士一次性抽取了20管血液样本,随后推着我去进行肌电图检查。电极片贴满四肢,电流刺激带来的刺痛令我不由自主颤抖,身上密布针孔,活像个“人形刺猬”。
![]()
几天后结果揭晓:抗Jo-1抗体阳性——这是特发性炎性肌病中抗合成酶综合征的高度特异性标志物。我的诊断终于尘埃落定。
医生特别说明:“幸运的是,抗MDA5抗体为阴性。若为阳性,预后极差,平均生存期可能不足一年。”
听到“一年”这个词时,大脑瞬间空白。丈夫紧紧握住我的手,掌心全是冷汗。等待报告的那一夜,我们在医院走廊坐了整整半宿,直到护士递来“阴性”结果,两人才敢偷偷抹去眼角泪水。
![]()
确诊后,治疗方案迅速确定: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联合环磷酰胺免疫抑制治疗。这意味着我必须立即停止母乳喂养。
后来丈夫告诉我,我当时曾低声交代后事:“如果我真的走了,请一定要好好照顾两个孩子。” 他吓得几乎当场拨打急救电话。
当我病情逐步稳定后,他红着眼眶发了一场脾气,我才得知,等待抗体结果的那个夜晚,他在走廊里偷偷哭了好几次,害怕我真的只剩一年寿命。
![]()
2023年3月底,我终于出院。手中攥着厚厚一叠诊断证明,每日需服用多种药物,其中包括长期使用的糖皮质激素。
推开家门那一刻,女儿一眼看见我,突然“哇”地一声大哭,扑过来死死抱住我的腿,仿佛认定我不会再回来。
断奶过程比我预想顺利许多,女儿渐渐接受奶粉,我也慢慢放下“必须亲喂”的执念。我的哺乳生涯,就这样带着遗憾画上了句点。
![]()
服用激素的日子并不轻松:体重飙升、面部痤疮频发、情绪波动剧烈,但看着身体一天天康复,这些副作用似乎都不足挂齿。
五一假期期间,我甚至能带着两个孩子自驾前往天津,虽然不能长时间行走,但望着他们在海边追逐浪花的身影,我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2023年11月,医生终于批准我停用激素治疗,后续只需定期复查即可。
![]()
如今的我,除了双手掌缘仍残留一枚硬币大小的红斑未完全消退,肺部因间质性病变留下胸膜增厚痕迹外,其余指标均已恢复正常。
回望这场疾病,犹如经历一场漫长而真实的噩梦,醒来方知健康的可贵远超想象。
此刻写下这些文字时,耳边正播放着《俩俩相忘》——那是周海媚饰演周芷若版《倚天屠龙记》的经典插曲。
![]()
少年时代的夏天,我常常守在电视机前,凝视她青丝高挽、眉心一点朱砂的模样,连酷暑也仿佛随之消散。
得知她因红斑狼疮去世的消息时,内心格外沉重。她和我一样,都在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殊死搏斗,只是她没能挺过去。
记录这些过往,并非为了博取同情或渲染苦难,而是想告诉每一位正在独自扛起育儿与工作的母亲:我们习惯了将“疲惫”藏进微笑背后,习惯了独自承担所有压力,但身体从不会撒谎。
![]()
当出现爬楼极度费力、手指僵硬无法握笔、连基本食物都无法咀嚼等情况时,请不要再轻描淡写地说“只是累了”。不要重蹈我的覆辙,务必及时就医,全面告知医生所有症状,切勿隐瞒,切莫侥幸。
我们不仅是母亲、是员工,更是独立的个体。唯有先守护好自己的健康,才有能力陪伴孩子长大,才有底气肩负生活的重量。
衷心祝愿每一位与疾病抗争的人终能战胜病魔,也希望每一位平凡生活中的你我,都能珍视当下拥有的一切,别等到失去才追悔莫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