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资小新
小新说
70年来,中央企业在新疆持续加大投资和建设力度,积极参与推进产业兴疆,为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了新的贡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国资小新”携手环球网走进这片被天山雪水滋养、大漠落日亲吻的土地,为大家带来“视觉新国企·幸福‘疆’来”系列报道。第六期,一起走进中广核和田洛浦50万千瓦光伏治沙示范电站、洛浦100万千瓦光储电站。
在祖国西北边陲,
谁说在沙漠只能“吃土”?
中广核偏要在这里“种太阳”!
在中国最大的沙漠,
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
中广核和田洛浦50万千瓦光伏治沙示范电站、
洛浦100万千瓦光储电站绵延而成的蓝色海洋
为这片沙漠地图披上“生态皮肤”
波光粼粼的光伏板倒映着天空的蓝,
逐日追光;
板下苜蓿、狼尾草蹭蹭长,
成了牛羊的“露天食堂”!
老乡们一边收着“阳光电费”,
一边赚“草料钱”,
直呼“沙漠经济,真香!”
沙膜锁土+微喷灌 联手“驯服”流沙
2024年1月,
中广核南疆和田洛浦万亩光伏治沙项目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动工,
覆盖万亩区域。
![]()
中广核南疆和田洛浦万亩光伏治沙项目的原始地貌
说到在沙漠建设光伏项目,
有人可能会好奇:
在地表温度能飙到七八十摄氏度、
年蒸发量是降水量二三十倍的沙漠里,
不怕设备“中暑”、草木“渴死”吗?
确实,“以前沙子散得像筛子,
浇多少水都留不住,种啥死啥。”
提及过往治沙难题,
洛浦县多鲁乡村民们记忆犹新。
![]()
项目动工时的原貌
然而,中广核摒弃传统治沙手段的局限性,
创新使用“生物治沙+工程治沙”技术
构建起全链条治理体系,
用“硬核”科技种“最硬的地”。
![]()
项目建设过程
![]()
项目完成覆绿
在绵延的光伏板下,
藏着一项“生物黑科技”——
“沙膜”技术。
施工中,技术人员向沙地20厘米深处
添加植物纤维粘合剂,
沙粒在粘合剂作用下改变力学特性,
从一吹即散变得非常“团结”,
如同给沙地裹上一层 “保水保肥膜”。
![]()
沙地“漏水漏肥”的难题解决了,
缺水却是种植的天然障碍。
新疆地处干旱内陆区,
降水量小,沙漠地区更是极度干旱。
为此,
项目配套引入高效节水的指针式喷灌机,
将水分直接输送至植物根系,
精打细算每一滴水,
避免资源浪费。
![]()
仅用了短短5个月时间,
曾经死寂的万亩沙地,
便完成通水、通电、通气等生命线工程全线贯通,
大规模的土壤改良与作物播种同步开展。
光伏板上“采阳光”,板下育生机
在治沙基础上,
中广核进一步探索
“新能源+治沙”的融合路径,
推进和田洛浦50万千瓦光伏治沙示范项目,
让沙漠丰富的日照资源转化为绿色电能,
与生态手段“联手”治沙。
![]()
洛浦50万千瓦光伏治沙示范电站
项目构建“板上发电、板下修复”的共生系统,
大面积光伏板阵列
如同“巨型遮阳伞”覆盖沙丘,
一方面降低地表温度、
减少水分蒸发,
为板下植被生长营造适宜的小环境;
另一方面,光伏组件
充分利用南疆充足的太阳能,
为南疆电网注入绿色动能。
![]()
实施过程中,项目团队重点破解两大难点:
一是平衡“发电效率”与“种植需求”,
通过精准计算,设定光伏板倾角,
确保夏季遮阳不遮光、
冬季不影响作物关键日照;
二是应对沙漠极端环境对设备的影响,
项目选用耐高温、抗风沙的特种光伏组件,
为逆变器等设备加装散热装置,
结合板下植物根系的固沙作用,
解决沙地松软导致的设备位移问题。
![]()
板下种植则围绕“耐旱、固沙”原则科学选种:
前期以美洲狼尾草、紫花苜蓿等牧草为主,
利用其发达根系进一步固沙,
同时为当地畜牧业提供饲料;
后续计划拓展西瓜、旱稻、土豆、
沙枣树等数十种经济作物,
打造“光伏+特色农业”产业链,
实现“一块沙地,发电、种植两份收益”。
![]()
![]()
治沙组合拳化腐朽为神奇,
沙漠的土壤也拥有了孕育生命的能力,
改良后的沙地上种植出的4027亩
美洲狼尾草(复播紫花苜蓿)
像一支手拉手的植被卫队,
减缓地表风速,混播9种耐旱植物,
不同植物根系的交错生长增强沙地稳定性,
逐步提升土壤地力。
![]()
这一面全方位守护的“生态城墙”
打造完成后,
发生沙尘天气明显减少了,
小动物们也不请自来,
以往黄沙漫天的“死亡之海”,
现在抬头就可以看到
麻雀在高粱地里栖息,
乌鸦在苜蓿地里盘旋。
![]()
洛浦100万千瓦光伏电站
同时,中广核在和田地区洛浦县建设了
洛浦100万千瓦光储电站,
将推进清洁能源大基地建设、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与治沙有机结合,
助力南疆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地方经济。
项目设计年发电量约19亿千瓦时,
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58万吨,
等效减少标准煤消耗约57万吨。
![]()
生态美了,钱包鼓了,生活甜了
项目有效遏制了沙漠扩张趋势,
项目占地总面积2.2万亩,一万亩覆绿,
目前复播紫花苜蓿1800余亩,
助力我国荒漠化、
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
![]()
随着植被覆盖度提升,
局部区域小气候逐步改善,
沙尘天气频次较项目实施前有了明显下降,
蜥蜴、鸟类等小型生物开始出现,
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成为“三北”重点生态工程
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
同时,项目为当地村民
打开了就业增收的新渠道。
“不用跑到别的乡镇务工,
我在项目上干活,
妻子还能推着小吃车来卖午饭,
收入比以前稳定多了。”
洛浦县多鲁乡村民的话,
道出了众多村民的心声。
项目建设期间
累计带动当地超千人次就业,
后续光伏电站运维、牧草收割、
农产品加工等环节还将持续提供岗位;
同时,项目预计每年将新增约1000吨的
苜蓿等干草饲料供应,
足以满足140头牛
或1660只羊的饲草需求,
降低养殖企业成本,
通过土地流转、务工收入等方式,
让村民实实在在受益。
![]()
项目推进过程中,
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显现,
不仅让沙漠变绿洲,
更让当地村民的日子有了新盼头。
当地村民感慨:
“以前每年刮沙尘天,
庄稼都种不活,
日子过得没盼头。
现在沙漠变绿了,
以后能种更多农作物,
环境好了,
我们奔小康的信心也更足了!”
![]()
从“沙进人退”到“光进沙退”,
中广核在和田洛浦的这波操作,
不仅推动了新能源与治沙、
绿色农业融合发展,
在新疆乃至全国树立生态效益
和社会效益良性循环的标杆案例,
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央企的担当。
它们不只是在沙漠里“种太阳”,
更是在为当地百姓种希望、种未来,
下次再提起塔克拉玛干,
别只想到黄沙,
记得这里还有中广核建起的“绿电长城”,
正用阳光点亮沙漠,用经济守护生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