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10日-14日,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于山东济南隆重举办。大会以“规范诊疗,创新引领”的主题,为全国肿瘤临床学者构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对此,医脉通特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蔡三军教授,分享结直肠癌诊疗现状与前沿进展,并重点探讨外科手术与国产生物药西妥昔单抗N01等在结直肠癌治疗格局演变中的临床价值,以期进一步推动结直肠癌诊疗的规范化进程。
Q1:能否请您谈一谈,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及整体诊疗现状是怎样的?
![]()
蔡三军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处于较高水平。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多年以来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从上世纪60年代到2020年,结直肠癌在国内恶性肿瘤中的发病排名从第七位攀升至第二位。尽管近年来已开展筛查推广与预防宣传工作,但相关举措的覆盖范围仅局限于少数发达城市及地区,实际参与人群也相对有限。
若想降低结直肠癌总体发病率,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强化预防工作。饮食方面,减少蛋白质、脂肪及腌、炸、熏制食品摄入,增加蔬菜水果食用,同时加强锻炼、减少饮酒。第二,积极推进结直肠癌筛查普查工作。第三,重视病因预防与早诊早治。
在2005年癌症生存率的统计中,我国结直肠癌五年生存率约为32%;同期欧美国家该数据达63%,约为我国的两倍。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治疗水平明显提升,患者五年生存率已达 54%-56%。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约66%)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当前国际治疗效果领先的日本、韩国等,该数据甚至高达72%,我国结直肠癌诊疗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为此,今后需进一步强化预防工作、推进精准化治疗,更重要的是推动我国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实现同质化治疗效果,进而从整体上改善五年生存率。
Q2:外科手术仍是结直肠癌治疗的核心手段。目前,有哪些外科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是您所关注的?
![]()
蔡三军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结直肠癌诊疗中,外科治疗的核心地位毋庸置疑。临床实践中,当患者出现便血、排便频繁、排便不适等症状时,通常会先前往外科就诊。1990年以前,结直肠癌的治疗主要依赖外科手段,彼时化疗与放疗在提升生存率、改善治疗效果方面的价值尚未得到证实。1990年后,化疗、放疗及二者联合的价值逐步显现,且通过姑息性、转化及新辅助治疗方式,已应用于早、中、晚期结直肠癌治疗各阶段。
目前,尽管外科仍是结直肠癌的核心治疗手段。但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外科手段进一步提升患者生存率的空间已相对有限,未来治疗的发展方向在于综合治疗——合理运用化疗、放疗及放化疗联合治疗,加之近年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的兴起,结直肠癌治疗手段更加丰富,疗效也得以进一步提升。随着内科等领域的发展,外科亦需紧跟时代步伐,同步精进。
Q3:为改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提升生存率,您认为现阶段还需落实哪些工作?
![]()
蔡三军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结直肠癌治疗初期以对症治疗与经验治疗为主。直至90年代初,治疗模式逐渐转向循证医学,通过循证医学证据指导规范性治疗。现阶段,我国结直肠癌领域已形成CSCO指南、CACA指南及国家卫健委指南,国际层面则有NCCN指南、ASCO指南和ESMO指南等。这些指南明确了当前不同情况下结直肠癌的标准治疗方案,也就是规范治疗。然而,我国在结直肠癌规范治疗方面仍存在不足,若能全面落实规范化治疗,五年生存率有望达到欧美国家水平。此外,规范治疗也存在局限性,需结合医师经验及多学科协作开展综合治疗。
另外,结直肠癌领域的新辅助治疗也是重要的进展。众所周知,对于微卫星高度不稳定和错配修复功能缺陷(MSI-H/dMMR)病人(约占全部CRC患者的5%),免疫治疗单药可实现较好的疗效。相关新辅助免疫治疗研究显示,接受免疫单药治疗的该类患者,病理完全缓解率(pCR)可达60%–70%。然而,对于微卫星稳定和错配修复功能完整(MSS/pMMR)病人(约占全部CRC患者的95%),免疫治疗单药疗效欠佳。对此,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TORCH研究)显示,MSS/pMMR直肠癌患者通过采用“放疗联合化疗、免疫治疗”的联合方案,肿瘤完全缓解率可达56%。进一步将该“放化免”联合治疗方案应用于结肠癌患者,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其病理完全缓解率(pCR)约达 48%。因此,新辅助治疗的应用已成为结直肠癌治疗的总体趋势,未来有望惠及更多患者。另外,在疾病早期开展新辅助治疗,也是未来肿瘤治疗的重要方向。
Q4:目前,基于KL140-III-02-CTP研究结果,NMPA批准了西妥昔单抗N01联合化疗在RAS野生型mCRC的一线适应症。作为该研究的PI,能否请您介绍下该研究结果以及该研究对临床实践的意义?
![]()
蔡三军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在结直肠癌治疗领域,西妥昔单抗的问世曾是一项突破性进展。相较于传统化疗,西妥昔单抗能显著延长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期。同时,作为作用机制明确的靶向治疗药物,其临床应用可结合错配修复基因的突变状态,为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提供指导。
既往国内长期缺乏自主研发的西妥昔单抗产品,基于这一现状,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参与了中国自主研发的西妥昔单抗N01与原研西妥昔单抗对比的临床研究。为符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对新药有效性验证的要求,该研究采用了与原研西妥昔单抗头对头的设计方案。研究共纳入688例RAS野生型mCRC的一线治疗的患者。结果表明,西妥昔单抗N01在疗效上不劣于原研西妥昔单抗,且在使用方法、并发症控制等方面的表现甚至略胜一筹。这一成果不仅为中国患者获取自主研发的治疗药物提供了关键支撑,也为临床实践中选择副作用更低的用药方案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中国在抗肿瘤药物研发领域成果丰硕。这些国产新药不仅核心知识产权完全自主掌握,价格远低于国外同类产品,还更契合中国人群用药需求,在疗效、安全性、价格及使用便捷性上均具有优势,对我国肿瘤治疗领域发展意义重大。目前,KL140-III-02-CTP研究获得国家承认,西妥昔单抗N01已成功上市,这无疑是令人鼓舞的。未来,期待制药企业能研发出更多国产新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使结直肠癌患者真正获益。
专家简介
![]()
蔡三军 教授
复旦大学大肠癌诊治中心主任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癌多学科首席专家
CSCO肿瘤营养专委会前任主委
CSCO大肠癌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医师协会MDT专委会副主委
上海市疾病控制中心大肠癌专委会主委
上海市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前任主委
2019年第三届国之名医-卓越建树奖
2021年度肿瘤科研专家荣耀先锋榜“研”值巅峰奖
2022年度肿瘤科研消化系统-卓越创新奖
编辑:Ruth
审校:Ruth
排版:Kenken
执行:Aurora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