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埃万妥单抗联合疗法获国际权威指南优选推荐,EGFR突变脑转移患者精准治疗再添新选择。
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脑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尤其在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发生率较高[1]。MARIPOSA研究显示,埃万妥单抗联合兰泽替尼在EGFR突变NSCLC伴脑转移患者中展现出卓越的颅内疗效,近期更是获得2025年NCCN 脑转移指南EGFR+脑转移唯一首选推荐联合方案,为EGFR突变NSCLC脑转移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基于此,医学界肿瘤频道特邀请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赵军教授、湖南省肿瘤医院蒲兴祥教授就“埃万妥单抗联合兰泽替尼在脑转移人群中的疗效进展”相关话题进行分享,畅谈学术观点,以期为临床医者带来专业思考。
Q1
脑转移是EGFR突变晚期NSCLC病程中常见的严峻挑战,显著影响患者预后与生活质量。面对这一高发且治疗复杂的患者群体,请您结合临床经验,谈谈该类患者独特的疾病特征与当前治疗策略面临的挑战?
![]()
赵军教授
NSCLC患者在初诊时脑转移发生率约为10%-25%,随着疾病进展,尤其在靶向药物治疗出现耐药后,脑转移的发生率可进一步升高,甚至接近50%,且EGFR突变及ALK突变NSCLC患者脑转移发生率更高[1]。脑转移的临床表现因其病灶大小、位置及数目不同而有所差异,较小的结节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病灶增大或伴随周围水肿,则可能引发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包括肢体活动障碍、意识改变,甚至出现颅内高压等急症表现,极大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3]。
针对此类患者,目前治疗手段相对有限。对于较小病灶,常规放疗如局部精准放疗或全脑放疗是可选的局部控制策略。在药物治疗方面,除对症支持治疗外,靶向药物仍是EGFR敏感突变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尤其是针对初诊合并脑转移的患者[1]。但如何制定更优的治疗组合,仍需依托多学科团队(MDT)的综合评估与决策,以在合适的时机积极采取局部干预措施。总体而言,现有治疗措施由于颅内疗效有限,尚不能满足EGFR突变脑转移患者的治疗需求。如何通过优化联合治疗策略,增强颅内病灶控制并延长患者的PFS,已成为当前临床研究的重要方向。
Q2
MARIPOSA研究显示,埃万妥单抗联合兰泽替尼在EGFR突变晚期NSCLC脑转移亚组中展现出显著优势,并已获2025 NCCN 脑转移指南列为该人群唯一首选推荐联合方案,请您深入解读其疗效数据,并谈谈这一推荐对临床实践可能带来哪些影响?
![]()
赵军教授
MARIPOSA研究是一项针对EGFR敏感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Ⅲ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旨在评估埃万妥单抗联合兰泽替尼在一线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该研究 采用了最为严格的颅脑核磁检查(每8周评估一次),严格遵守CSCO指南推荐的随访频率,理论上可能更易检出早期进展,从而影响颅内疗效评估,但研究结果表示脑转移亚组实现了突破性获益,联合治疗组3年颅内缓解持续率为51%,而对照组为0%。此外,联合组中位颅内持续缓解时间(ic DOR)延长至35.7个月,对照组则不足30个月[4]。这些数据表明,埃万妥单抗联合兰泽替尼不仅能够有效控制颅内病灶,更能实现长期、深度的缓解。同时,该联合方案还使脑转移患者的死亡风险降低33%(HR=0.67),显著改善患者总体生存结局[5]。
令人期待的是,基于模型预测,埃万妥单抗联合方案的总人群中位OS预计超过49个月,有望达到57.7个月[6]。这些数据不仅证实该方案通过双靶协同机制实现颅内病灶的深度缓解与持久控制,更为临床提供了追求长期生存优势的治疗新选择。
基于上述临床证据,NCCN脑转移指南已将埃万妥单抗联合兰泽替尼方案推荐为EGFR突变NSCLC伴脑转移患者的唯一首选推荐联合方案,标志着EGFR突变NSCLC伴脑转移患者迈入精准高效治疗的新阶段[7]。这一推荐不仅推动临床实践向个体化、持久化方向升级,更通过无需放疗即可实现长期颅内病灶控制。同时,该方案卓越的颅内控制能力有望降低临床对WBRT的需求,从而可规避放疗带来的认知功能下降等长期不良反应,切实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Q3
埃万妥单抗联合兰泽替尼方案取得了优异的疗效,为EGFR突变NSCLC伴脑转移人群带来新的治疗转机,能否请您谈谈这一创新方案是通过哪些机制推动疗效升级,更好地应对脑转移问题?
![]()
蒲兴祥教授
在既往三代 EGFR-TKI单药作为标准治疗的背景下,患者中位PFS普遍维持在18-20个月左右,而伴有脑转移的患者预后更差,生存期进一步缩短 [8]。MARIPOSA研究成为近年来EGFR突变NSCLC伴脑转移治疗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该研究所采用的埃万妥单抗是一种可靶向EGFR与MET的双特异性抗体,具有多重作用机制,它不仅可同时阻断EGFR和MET信号通路,诱导EGFR降解。其Fc段经过优化,可增强与NK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结合能力,进而激活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和抗体依赖的细胞吞噬作用(ADCP),与兰泽替尼联合应用后,可形成互补,提升对脑部病灶的渗透和抑制效果,为EGFR突变NSCLC脑转移患者提供了更全面的治疗策略。
除此之外,埃万妥单抗联合兰泽替尼治疗在难度较高的脑膜转移领域也具有一定的治疗潜力。脑膜转移采用传统靶向治疗效果不佳。鞘内化疗虽对部分患者有效,但属于有创操作,过程繁琐,且对患者负担较重。我们团队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埃万妥单抗联合方案对脑膜转移患者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因此,也在积极筹备一项真实世界研究,旨在评估该联合模式在此类高危人群中的疗效与安全性,以期为临床实践积累更多循证依据。
Q4
未来,您认为应如何进一步优化EGFR突变NSCLC伴脑转移患者的诊疗策略?请谈谈您对下一阶段研究方向与临床实践演进路径的见解。
![]()
蒲兴祥教授
在过去的临床实践中,肿瘤内科医生的治疗选择相对有限,主要依赖为数不多的化疗药物。然而,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我们已进入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并行的时代,未来还将涌现更多治疗武器。面对同一患者拥有的多种治疗选择,如何实现全程化、个体化的科学管理,使每一种治疗手段的潜力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已成为当前临床实践中的核心挑战。这不仅要求医生具备扎实的临床经验,更需要持续跟进药物进展,并具备综合判断与策略整合的能力。
聚焦于EGFR敏感突变伴脑转移的肺癌患者,目前可选方案众多,包括埃万妥单抗联合兰泽替尼、第一代至第三代EGFR-TKI、靶向联合化疗等。在制定临床决策时,我们通常需综合考量多个维度,包括疗效、治疗费用、不良反应管理、药物可及性等现实因素。在诸多考量中,疗效始终是我们决策的核心依据与出发点。
在EGFR敏感突变NSCLC的治疗中,埃万妥单抗联合兰泽替尼方案,凭借其卓越疗效及纯靶向组合的优势,已成为一线治疗的重要选择。该方案通过最大化一线治疗的疾病控制时间,延长PFS,或许可将含化疗方案合理后置。基于此,可考虑在一线使用埃万妥单抗联合兰泽替尼;若疾病进展进入二线,则转为以化疗为基础的联合方案,以争取新一轮的PFS获益;并将抗体偶联药物(ADC)留待≥3线治疗。从整体治疗格局来看,一线选择埃万妥单抗联合方案有望为患者创造更广阔、更具弹性的后线治疗空间。
我们团队正在开展的一项真实世界研究提示,在经历靶向、化疗、免疫及ADC等多线治疗后,若患者出现较长化疗间歇期,强烈建议患者通过再次活检及基因检测明确靶点,部分患者仍可能从靶向药物中获益。基于肿瘤的异质性,化疗可能清除某些敏感克隆,而使原本对靶向敏感的肿瘤细胞获得生长机会,此时重启靶向治疗,可能具有一定疗效。通过这种全程管理,可在不同疾病阶段充分发挥各类药物的治疗潜力,从而持续延长患者生存。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始终密切关注药物安全性,将不良反应管理贯穿治疗全程。
目前,脑转移的治疗格局正迎来多项突破。除现有方案外,其他联合方案也有多个临床研究正在推进中。未来,期待更多如埃万妥单抗的创新药物及组合模式的问世,进一步丰富EGFR突变晚期NSCLC的治疗选择,让晚期肺癌逐步走向“慢病化”管理,帮助患者实现带瘤生存,长期生存。
专家简介
![]()
赵军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部肿瘤中心副主任 胸部肿瘤内一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导
肿瘤内科教研室主任 伦理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北京市医学奖励基金会肺癌青年委员会 主任委员
北京科创医学发展基金会肺痛专委会 主任委员
北京肿瘤学会肺癌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北京抗癌协会早癌筛查专委会肺癌学组 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疑难肿瘤分会 常委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呼吸内镜分会 委员
精准医学与肿瘤康复专委会 常委
中国老年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 委员
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医疗健康大数据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肺癌杂志青年编委、肿瘤防治研究杂志编委、中国肿瘤临床杂志审稿专家
专家简介
![]()
蒲兴祥 教授
主任医师 ,肿瘤学博士,博士后合作导师
湖南省肿瘤医院肺胃肠内科副主任(主持工作)
湖南省肿瘤医院质控办 副主任
美国 MD安德森癌症中心访问学者
湖南省肺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副主任
长沙市肺癌新药研发技术创新中心 主任
肿瘤药学杂志编委 ,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湖南省抗癌协会多原发和原发不明肿瘤专委会 主任委员
湖南省健康服务业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委会 主任委员
中国肿瘤临床学会( CSCO)黑色素瘤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 CACA)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罕见肿瘤专委会常委、患教专委会 委员
CACA老年肿瘤专委会常委、整体评估专委、黑色素瘤专委会 委员
中国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青委会常委、肺癌专委会 常委
中国呼吸肿瘤协作组湖南分会 副主任委员
湖南省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 副会长
湖南省抗癌协会黑色素瘤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肿瘤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肺癌专业委员会 常委
湖南省老年医学学会肿瘤研究与转化分会 副主任委员
湖南省健康服务业协会肿瘤防治分会 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湖南省健康管理学会肺癌早期防治管理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湖南省健康管理学会肿瘤免疫与靶向治疗管理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参考文献:
[1]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癌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等. 中国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临床诊疗指南(2025版). 中国肺癌杂志,2025,28(1):1-21.
[2]Okuno T, et al. Current pharmacologic treatment of brain metastasi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Clin Exp Metastasis, 2024, 41(5): 549-565.
[3]Maschio M, et al. Impact of epilepsy and its treatment on brain metastasis from solid tumors: A retrospective study. Front Neurol, 2022, 13: 967946.
[4]Shirish MG, et al. Amivantamab Plus Lazertinib vs Osimertinib in First-line EGFR-mutant Advanced NSCLC: Longer Follow-up of the MARIPOSA Study. 2024 WCLC. OA.02.03.
[5]Cho BC, et al. Amivantamab plus lazertinib vs osimertinib in first-line (1L) EGFR-mutant (EGFRm) advanced NSCLC: Final overall survival (OS) from the phase III MARIPOSA study. 2025 ELCC. 4O.
[6]Cho BC, et al.Overall Survival with Amivantamab–Lazertinib in EGFR-Mutated Advanced NSCLC.N Engl J Med. 2025.
[7]2025 NCCN Guidelines Version 2.2025 Brain Metastases.
[8]Soria JC, et al. Osimertinib in untreated EGFR-mutated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 Engl J Med, 2018,378(2): 113-125.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