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芝龙(1604年4月16日—1661年11月24日),字飞黄。尼古拉斯·一官·加斯巴特(Nicholas Iquan Gaspard)是郑芝龙的天主教教名。
![]()
图片
郑芝龙17岁左右,他前往澳门投奔舅父黄程,其后郑芝龙凭借自身能力,其后迅速成长,在明末的海上贸易和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掌控庞大海上势力的人物。
1628年,郑芝龙接受明廷招抚,任海防游击,号“五虎游击将军”。1645年,拥立南明隆武帝,爵位累迁至平国公,官至太师。1646年投降清朝后,封爵一等精奇尼哈番、官至内大臣,后被软禁于北京;清朝多次招降其子郑成功不成,遂于1655年将其下狱;于1661年被杀。
郑芝龙对历史的影响,主要是作为先于荷兰人的先驱汉人,继承李旦和颜思齐等人及部众开发台湾,他在台湾西南海岸魍港建立基础,为汉人开发台湾的主要根据地。
明朝继元朝之后在澎湖设立巡检司,对往来船只课税、捕盗。荷兰人曾攻打澎湖,受海禁政策影响,荷兰转而在当时未受大明直接管辖的台湾建立据点,后来郑芝龙之子南明延平王郑成功于攻台之役驱逐荷兰人征服台湾,并引进大量汉人继续开发。
郑氏海军
在17世纪世界海权勃兴时代与明朝封闭海疆背景下,郑芝龙以民间之力建立水师,并在台湾海峡上击败西方海上势力,有其一套水战战法对抗西洋人大船大炮,而其整治的水师成果亦是郑成功得以击败荷兰人进取台湾的基础;值得一提的,即便是康熙后来攻台的海上大军,亦是在两代郑氏水军基础上建立的
福建及海洋文化
做为李旦的后继者,郑芝龙以厦门为中心统御着含有外交网络的王朝,但始终固守着传统,包含福建人在沿海扩张势力和海洋共生的传统。
对台湾汉文化的影响
作为先于荷兰人开台先驱汉人,据说郑芝龙继承李旦、颜思齐等人及部众,并继承前人在台湾西南海岸魍港建立的基础,成为汉人开发台湾的主要据点。郑芝龙之后招募大量汉人移居台湾,同时代的文人黄宗羲在《赐姓始末》提到,福建省当年发生了一场严重的干旱,郑芝龙建议福建巡抚熊文灿将数万旱灾灾民运送来台,并给每个人白银三两,每三个人牛一头,这些庄落为诸罗外九庄之始。
虽然受明朝招安后郑芝龙重心移往闽南,但其儿子郑成功在荷兰统治时期,郑成功依据惯例继续向魍港一带汉人收取税金,直到1651年才被荷兰人发现而被迫停止,荷兰人扣押郑成功的收税船只,双方因此造成不愉快。1659年南京之役大败后,郑成功的基地仅剩厦门、金门,为其大军觅得其它据点,正好此时何斌向郑成功建议攻取台湾,郑成功以台湾曾为父亲郑芝龙属地为由向荷兰人开战,开启攻台之役,他驱逐荷兰东印度公司对台湾的控制,来建立反清复明基地。郑成功的这些成就都是建立于之前郑芝龙的海上活动及开发台湾基础之上的。
综上,郑芝龙是连接明、清与台湾的关键人物,亦是清朝海上水师的奠基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