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澎湖海战》放出首支预告片,上来就是一句“统一台湾,势不可挡”,直接点燃了全网火药桶。
这片子来头不小,投资5亿,导演郑保瑞香港导演,王学圻演施琅,易烊千玺演康熙,阵容豪华到闪瞎眼。
可谁能想到,预告片评论区一夜之间被“抵制”二字屠版?
网友炸毛的焦点就俩:历史被歪曲,导演背景遭质疑。
先看历史争议。
电影讲的是1683年清朝施琅打台湾的故事,但网友翻出史料狂喷:郑成功才是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他从荷兰人手里抢回国土,而施琅先是郑成功部下,后来投清打自己人,纯纯“贰臣”。
电影却把施琅捧成“统一英雄”,郑成功后代被写成“海逆割据势力”,这操作让网友直呼“离谱”!
更讽刺的是,导演郑保瑞作为香港电影人,被质疑“不懂内地历史观”,毕竟香港导演拍敏感历史题材,翻车案例不少比如《东极岛》魔改抗日故事被骂到扑街。
再说细节魔改:预告片里清朝水师“正义之师”形象拉满,但历史学者指出,清军当年联合荷兰人打郑氏集团,压根不是“纯粹统一”。
网友调侃:“按这逻辑,吴三桂也能拍成爱国先锋了!” 片方可能想蹭“统一”主旋律,结果踩爆了民族情感地雷。
目前电影豆瓣热评全是“一星预定”,片方装死不开腔,但业内人士透露:这片有“免死金牌”(中宣部主抓项目),上映铁定能上,但票房恐怕要凉。
![]()
施琅在电影里被洗成正面角色,网友直接气笑了。
社交平台上疯传段子:“以后教材要改写了好好学习施琅精神,跳槽投降是王道!”
这种反讽背后,是大众对历史叙事的较真,为什么英雄必须是施琅,不能是郑成功?
知乎一条高赞评论点破关键:“郑成功打败殖民者,保留华夏火种,这才是真民族英雄,施琅反复横跳,放今天就是职场叛徒!”
更有人翻出老账:清朝对汉人搞“剃发易服”,现在却把清军攻台拍成“正义统一”,简直伤害民族感情。
哔哩哔哩一个视频下方投票中,超80%网友拒绝观看,弹幕刷屏“呼唤国姓爷郑成功”。
争议本质是历史话语权争夺。支持电影的一派说:“清朝是中央政权,打割据没毛病”,但网友立马怼回去“元朝灭南宋也算统一,是不是文天祥也得打成分裂分子?”
这种逻辑延伸让争议升级成“什么是中华正统”的混战。
抖音上有人总结:“拍郑成功,票房能冲60亿;拍施琅,等着亏3亿!” 可惜片方头铁,非要挑战观众底线。
![]()
《澎湖海战》不是第一部被网友骂到扑街的电影。近几年,但凡触碰民族情感或魔改历史的片子,几乎都被“用脚投票”教做人。
比如2025年的《东极岛》,把渔民抗日救英军的真实事件,魔改成“女权觉醒加个人英雄主义”的好莱坞套路。
渔民变成“肌肉猛男”,日军压迫拍成偶像剧,观众怒打一星:“抗日拍成玛丽苏”
最终票房仅3.19亿,血本无归。
更早的《雄狮少年》因“眯眯眼”角色被指辱华,导演哭诉是艺术创作,网友回怼:“别拿歧视当审美!”续集直接糊穿地心。
甚至业内大佬也逃不过抵制,徐峥因为《囧妈》卖流媒体得罪院线,2024年新片《逆行人生》遭业内联合抵制,投资2亿点映仅1700万,弹幕刷屏“出来混总要还”。
而韩剧《暴风圈》歪曲中国形象,把2025年大连拍成贫民窟,评分从7.1暴跌到4.2,全智贤代言掉光。
观众为啥这么刚? 一句话:民族情绪和真实感才是票房密码。
网友总结:“你尊重历史,我掏钱;你魔改洗白,我抵制!”《澎湖海战》撞上枪口,不过是又一例作死教材。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观众手里的电影票,才是最终的评判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