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混得好全靠关系硬、朋友多,拼命往上层圈子里钻。
曾国藩这个农村娃,没背景没资源,科举考了七次才中秀才,照理说这辈子也就那样了。
可他偏偏成了晚清头号人物,连李鸿章、左宗棠这样的牛人都是他提拔起来的。
![]()
很多人研究他一辈子,想弄明白他到底靠什么翻身?是运气好还是会做人?其实答案藏在他坚守的四个字里,跟人脉关系真不大。
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个屡战屡败的普通人,究竟是怎么逆袭成半个圣人的?
曾国藩1811年出生在湖南湘乡的一个普通农家,家里祖祖辈辈种地,到他父亲这一辈才开始读书。
家境不算富裕,但也饿不死人,就是那种典型的耕读人家。
14岁开始考秀才,结果一考就是六年。
别人家孩子一两次就过了,他愣是考了六次才摸到门道。
![]()
第七次考试的时候,已经20岁了,这个年纪在当时算是大龄考生。
考场上看着那些十几岁的小孩子,压力可想而知。
这六年里,他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读书,晚上点着油灯看到深夜。
家里条件有限,书都是借来的,他就一本一本抄。
别人觉得他脑子笨,记不住东西,他也不辩解,就是埋头苦读。
村里人都说这孩子怕是考不上了,劝他父亲让他回家种地算了。
他父亲也动摇过,觉得花这么多钱供他读书,连个秀才都考不上,是不是白费功夫。
曾国藩自己心里也苦,但他就是不服气。
别人一遍能记住的东西,他就读十遍、二十遍。
别人觉得这道题太难不做了,他就死磕到底弄明白。
![]()
就这样硬生生凭着一股狠劲,终于在第七次考试中了秀才。
中了秀才之后,他没有松懈,继续往上考。
1838年,27岁的他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
这个年纪中进士不算早,但也不算太晚。
1850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清朝的正规军八旗和绿营早就腐败透了,根本打不了仗。
朝廷着急,到处找能带兵打仗的人。
曾国藩那时候在老家守孝,接到朝廷的命令,要他帮忙办团练。
团练就是地方武装,说白了就是民兵。
![]()
一般人接到这种差事,能推就推,因为吃力不讨好。
办不好朝廷怪罪,办好了功劳也不一定是你的。
曾国藩没推辞,他觉得国家都乱成这样了,读书人不能只顾自己。
他开始在湖南招募士兵,组建湘军。
招兵的时候,他定下规矩:只要农民子弟,不要城里的游手好闲之徒;只要身体健康的,不要有烟瘾的。
他亲自挑选军官,不看出身,只看能力和品行。
训练的时候,他要求极其严格,违反军纪的直接军法处置,绝不姑息。
![]()
湘军刚建立的时候,装备差、待遇低,很多人不看好。
1854年,曾国藩率领湘军第一次出征,结果在湖南靖港被太平军打得大败,他差点跳江自杀。
这次失败让他颜面扫地,朝廷里有人说他不行,说他就是个文官,不会打仗。
他没有放弃,总结失败教训,改进战术,继续练兵。
几个月后再次出战,这次赢了。
曾国藩带兵打仗,外号叫"曾剃头"。
这个外号不是白来的,是因为他杀人狠。
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他奉行的原则就是乱世用重典。
![]()
抓到太平军的人,不管是士兵还是头目,只要证据确凿,立刻处死,绝不拖泥带水。
有些地方的土匪趁乱作恶,他派兵去剿,一个村子的匪徒,一天之内全部处决。
这种做法在当时引起很大争议。
有些文官觉得他太残暴,杀人太多,伤天害理。
曾国藩的想法很简单:天下大乱,如果不用狠手段,根本压不住。
太平天国造反十几年,死了多少人?如果不尽快平定,还要死更多人。
他写信给朋友说,这些事情他也不想做,但必须有人做。
杀一个人,救一百个人,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1864年,湘军攻破南京,太平天国覆灭。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在城破后大肆抢劫,搜刮了不少财物。
![]()
朝廷听说这事,很不满,要追究责任。
曾国藩知道弟弟做得不对,但他也知道,如果追究下去,整个湘军都要受牵连。
他一方面给朝廷写奏折认错,一方面要求弟弟把东西交出来。
最后这事就这么压下去了,他用自己的威望保住了弟弟和湘军。
曾国藩对人的态度,跟他打仗的狠完全是两回事。
他见到任何人,不管对方官大官小,都恭恭敬敬。
手下的士兵来见他,他也站起来迎接,叫人家坐下说话。
别人觉得他这是装样子,时间长了发现不是,他是真的这样。
他说过一句话:不敬他人,就是不敬自己。
你对别人没礼貌,别人凭什么尊重你?
![]()
他当官之后,每天要接待很多人。
有些人是来办事的,有些人是来求帮忙的,还有些人就是来攀关系的。
不管什么人来,他都认真接待,听人家把话说完,能帮的帮,不能帮的也解释清楚为什么不能帮。
从来不摆架子,不让人家干等着,更不会当面给人脸色看。
李鸿章刚跟着他的时候,还是个年轻人。
曾国藩看他聪明能干,就格外器重,手把手教他怎么做事。
李鸿章后来回忆说,老师对他的好,不只是教本事,更重要的是教他怎么做人。
有一次李鸿章在苏州打了胜仗,抓了三万太平军俘虏。
他一狠心,把这些人全杀了。
曾国藩知道后,虽然觉得杀俘虏不对,但当着外人的面,他还是夸李鸿章眼明手辣,办事果断。
私下里才跟李鸿章说,以后这种事要慎重。
左宗棠这个人脾气大,有本事,也看不起人。
他跟曾国藩的关系很复杂,既是上下级,又是朋友,后来还成了对手。
左宗棠能当官,是曾国藩举荐的。
当时左宗棠还是个秀才,在家乡办团练,打太平军打得不错。
曾国藩听说这个人,就上奏朝廷,说左宗棠是个人才,应该重用。
![]()
朝廷给了左宗棠官职,从此左宗棠才有了施展的机会。
左宗棠当了官之后,功劳越来越大,野心也越来越大。
他跟曾国藩在怎么对付太平军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曾国藩主张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左宗棠觉得应该猛攻,速战速决。
两个人争论了好几次,谁也说服不了谁。
左宗棠性子急,他觉得曾国藩太保守,错过了很多战机。
1863年,左宗棠上书朝廷,弹劾曾国藩指挥不当,耽误战事。
这件事闹得很大,朝廷里议论纷纷。
很多人以为曾国藩会生气,会反击,会跟左宗棠翻脸。
![]()
结果曾国藩什么都没做,他给朝廷写了一封信,说左宗棠说的有道理,自己确实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请朝廷不要怪罪左宗棠。
这封信一出来,左宗棠反倒不好意思了。
他知道自己说话重了,得罪了恩人。
曾国藩后来见到左宗棠,还是跟以前一样,该商量的事商量,该配合的地方配合,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左宗棠晚年的时候,说起这件事,说自己当年太年轻,不懂事,对不起曾国藩。
曾国藩这辈子提拔了很多人,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这些人后来都成了朝廷重臣。
他选人的标准很简单:有本事、人品好、能吃苦。
他不看家世,不看出身,只看这个人行不行。
![]()
李鸿章是书生出身,他让李鸿章带兵打仗;左宗棠是秀才,他推荐左宗棠当大官;彭玉麟是个穷孩子,他让彭玉麟管水师。
这些人跟着曾国藩的时候,他对他们要求很严。
做错了事,他会当面批评,毫不留情。
做得好的时候,他会在朝廷面前夸奖,把功劳记在他们头上。
他教这些人本事,也教他们做人的道理。
他说过,一个人本事再大,如果人品不行,早晚要出事;人品好,本事差点,慢慢学就行了。
曾国藩自己的权力很大,但他从来不搞一言堂。
手下的人有意见,他都听,不对的地方,他会解释为什么不行;对的地方,他就采纳。
![]()
他不担心别人功劳大了盖过自己,他觉得手下的人越厉害,自己的事业就越容易成功。
李鸿章后来功劳比他还大,很多人在曾国藩面前说李鸿章的坏话,他一句都不听。
太平天国平定之后,曾国藩手里有几十万湘军,朝廷对他既器重又忌惮。
很多人劝他造反,说以他的威望和实力,完全可以推翻清朝,自己当皇帝。
曾国藩听到这些话,非常生气,说这是要害他。
他把这些劝他造反的人赶走,从此不再往来。
他主动裁撤湘军,把兵权一点点交出去。
朝廷让他裁军,他就裁军;让他调动,他就调动。
他知道朝廷怕他,所以他更加小心谨慎,生怕哪里做得不对,给朝廷留下话柄。
![]()
他给儿子写信说,家里的荣华富贵都是朝廷给的,不能有二心。
他教育家人要低调,不要仗着他的势力胡作非为。
1872年,曾国藩在南京病死,终年62岁。
他死的时候,家里没有多少积蓄,也没有给子孙留下什么产业。
他一生做官,本来可以搞很多钱,但他没有。
他说过,清官不容易做,但必须做。
![]()
他管着那么多钱粮,如果自己伸手,谁还能管得住下面的人?他用一生践行了自己的原则,死后得到了"文正"的谥号,这是文官能得到的最高荣誉。
曾国藩这辈子,从一个农村娃到晚清重臣,靠的不是关系,不是运气,就是四个字:挺、辣、敬、恕。
遇到困难咬牙挺过去,该下狠手的时候绝不手软,对人尊重有礼貌,受了委屈也能包容。
![]()
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太难了,一般人能做到一两条就不错了,他全做到了。
所以说,男人想成事,别天天想着攀关系,先把自己修炼好了,机会自然就来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