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是半耳聆”,了解更多内容
![]()
文稿 | 半耳聆
视频 | 半耳聆
01
在持续动荡的中东局势中,这个瑞典女孩的名字,一次又一次地与加沙连在一起--格蕾塔·通贝里。
![]()
2024年初春,加沙地带的物资短缺到了极点。 粮食没了、药也没了,连雨水都成了救命水。
当时刚结束欧洲气候巡回演讲的格蕾塔,突然现身埃及开罗,随后辗转至拉法口岸,附近的巴勒斯坦难民营。
她和几名志愿者一起,带着筹集的药品与净水设备,试图通过拉法口岸进入加沙。
02
但可悲的是,三天时间,她没能进得去。 埃及边境官员以“需等待以方通关许可”为由,拒绝了入境申请,明确表示个人携带援助物资无法单独通行。
滞留边境的三天里,格蕾塔在难民营参与了物资分发,还拍下难民孩子喝污水的视频发上网。
但最终,她还是因没有获得入境许可,只能把物资托给红新月会,这次尝试虽没有成功,却让她正式踏入加沙议题的舆论场。
![]()
03
到了2025年1月,加沙更惨了。
战争、轰炸、断水断粮,46,000人死在废墟里。 在加沙生与死,都是一瞬间的事,外援物资无法进入,除了战争和死亡,加沙人民面临的另一大困境就是饥饿。
联合国喊了半天“人道暂停”,以色列置若罔闻。
于是格蕾塔又出发了。
这次她组了30人的人道团队,带着婴儿奶粉、药品, 从以色列一侧的埃雷兹口岸尝试进入。
出发前她提前递了申请,以色列那边依然装聋作哑。
![]()
结果刚靠近关卡,就被以军端枪拦下: “这里是军事禁区,再靠近就动手。”
她穿着印着“加沙不是孤岛”的外套, 对着镜头说:“我们不是来对抗的,我们只是想送些必需品。”
双方僵持约两小时,期间士兵多次警告“再靠近将采取强制措施”。
最终格蕾塔团队,虽然没有被逮捕,但所有物资被暂时扣押。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次他们的行动,被多家国际媒体全程直播,格蕾塔在社交媒体上,也发布了拦截现场视频,单日播放量超千万,但也引发争议,有人说她是作秀,也有人说佩服她的勇气。
可无论如何,这个女孩,已经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04
前两次陆路尝试失败后,格蕾塔干脆选择了一条更危险的路,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援助船队,打算从海上向加沙运送物资。
2025年8月底,她带着44艘船、近500人出发,队伍里有医生、记者、议员,还有演员,他们来自不同国家,船上不仅装着粮食、药品,还有搭临时住所的材料,目标是冲破以色列的海上封锁。
![]()
10 月 2 日清晨,在离加沙还有70海里的公海上,以色列海军发出无线电警告,称“该区域为军事禁区,船队需立即改变航向”。
格蕾塔通过船队的公共广播回应:“我们携带的是生命物资,封锁不应成为人道主义的障碍。”
结果呢?
几个小时后,以色列海军采取突袭行动,直接派士兵登船,控制了指挥系统,把她和 近500 个志愿者全部强行扣押。
甚至以色列还放话:“若格蕾塔抵达加沙,将按恐怖分子处理。”
05
几天后,第一批被释放的记者和活动人士,对着英国卫报等媒体的镜头,说出了这样一段话:
她在扣押期间被扯着头发拖行,被逼着学狗爬、亲以色列国旗,渴了只能喝马桶水 —— 那个曾经在联合国敢骂元首的女孩,此刻成了以色列 “立威” 的靶子。
![]()
10月6号,格雷塔被驱逐出境,希腊机场挤满了迎接她的人群。她对着镜头说:“我不是英雄,只是不想看着种族灭绝发生时,自己什么都没做。”
06
三次尝试,从陆路到海上,从温和抗议到直面封锁,格蕾塔的加沙之行始终伴随着争议。
有人赞美她用自身影响力,唤起对人道危机的关注,也有人质疑她的动机。
但无论如何,在聪明人都忙着明哲保身、权衡利弊的时候,格蕾塔的坚持,已让加沙的人道主义困境,获得了更多的关注,而她与加沙的故事,或许还未到终点。
07
有人说,她之所以没死,是因为名气大。
那我们来看看另外一个名字:雷切尔·科里。
2003 年,这个 23 岁的美国女孩,为了护住一位巴勒斯坦医生的房子,站在以色列的两辆推土机前,进行了一场长达三小时的对峙,结果她被以色列的推土机,直接碾压了两次,颧骨骨折、肋骨碎裂并刺穿肺部而死亡。
![]()
2005年,她的父母跨海打官司,只求象征性赔偿1美元, 想要为他们的女儿、以及她生前所捍卫的巴勒斯坦议题主持正义。
以色列法院强硬回应:“那是她自己造成的事故,与我们无关。”
更恶心的是,后来犹太社区还发明了一种煎饼,叫 “科里煎饼”,听名字就知道,这不是食物,是侮辱是讽刺,把一个女孩的死亡当成玩笑。
以色列人争相分食,并拍照留念,这就是他们的幽默感。
杀了人,还能笑着吃“纪念品”。
![]()
你看,以色列从来不是怕某个手势、某个人,它怕的是有人敢戳破它的伪装 ,怕有人像格蕾塔这样,带着物资跑到边境;
怕有人像科里这样,敢用肉身挡推土机;
怕全世界看到,它所谓的 “安全”,是建立在加沙人的苦难上。
08
所以,当有人还在幻想—— “以色列不会真的那么坏吧?”
“他们不是文明国家吗?”
我想说, 文明从来不在于穿西装的数量, 而在你对弱者举起手时,还剩下几分人性。
20年前,中国记者周轶君在加沙采访, 第一次遭空袭, 四枚导弹炸塌了她脚下的地。 她记得同事电话那头的哭声、口号声、救护车声。 那晚她只敢关灯,静静听呼吸。
周轶君后来在加沙买过一件短袖,她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老板给她优惠了几十元。
有一天她穿上这件短袖时,才发现,衣服的印花上,写着“和平”。
原来,那就是他们唯一,还能够送出的祝福。
好了,我是半耳聆,希望你今天也活泼可爱。
![]()
文稿 | 半耳聆
视频 | 半耳聆
图片 | 网 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