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中国城市交通变得越来越便利,从地铁、高铁,到共享单车、网约车,每个城市的出行方式都比过去更加丰富。
但就在大家以为公交只是一个辅助角色的时候,一组数据却让人坐不住了。
全国公交一年亏损高达2000亿元,每开一公里就要倒贴2到2.5元,成了行走的财政黑洞。
可既然公交早就不挣钱了,为啥还在坚持?干脆取消不就得了?
十年前,一辆公交车一天能拉四百人,如今只剩160人。
城市越发展,公交乘客反而越少,自2015年起,全国公交客流量年均下降2.8%。
2014年全国客运量高达781亿人次,而到了2022年,这个数字已经跌破353亿,连一半都不到,一些城市的公交几乎成了空车运营,开起来都不如关掉省钱。
苏州公交2024年营收2.28亿元,支出却高达28.72亿,哪怕政府出手补贴,最终还是净亏了近5000万元。
成都更别提了,2024年净亏超过1亿元,天津更惨,2022年营收5.9亿,亏了7亿,负债率竟然到了100%以上。
公交企业的自救也是五花八门,南京的503路公交车,白天拉人,晚上送快递,公交司机变成了兼职快递小哥。
广州则在同一个月连发停运公告,砍掉24条公交线路,河北张家口赤城县,干脆取消了老年人免费公交政策,4.2万老人受影响。
这背后的问题,不只是亏钱,而是没人坐。
中国目前的私家车保有量已经达到2.9亿辆,平均每4个人就有一辆车,网约车更是日均订单超过2000万单,快捷、舒适、价格也不贵,坐公交的理由越来越少。
而电动车则成了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首选,短途出行完全可以不靠公交,再加上高铁和地铁网络越织越密,中长途公交被彻底边缘化。
2012年全国高铁里程不到1万公里,而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已经突破4.8万公里,覆盖了90%以上50万人口的大城市。
地铁、高铁、网约车一起,把中长距离的客流都切走了,公交剩下的,只能是低价短途,却还要承担最重的成本。
新能源公交表面节能环保,背后却是电池炸弹,2015年开始,全国大规模推行公交电动化,如今,这批新能源车已经进入7-10年车龄,电池老化严重,单套更换成本高达18万元。
这还得批量换,一次性投入就是天文数字,虽然电费比油费便宜,但电池更换一次就能吞掉一整年的节约成本。
司机工资、社保是硬支出,公交公司根本砍不动,人工成本占公交运营成本的60%以上,有的司机为了保住饭碗,甚至自掏腰包给公交车加油。
更有一些地方出现了欠薪问题,公交司机成了高风险职业,支出砍不下,票价又不敢涨,公交企业进退两难。
2024年,广州公交涨价,1元起步价涨到2元,多地跟进,广州还取消了月票优惠,兰州也直接把票价翻倍。
但涨价之后,客流更少,陷入越涨越亏的死循环,涨价并不能救公交,只能让它离乘客更远。
政府也扛不动了,公交补贴逐年缩水,甚至断供。
2022年开始,新的新能源公交不再享受购置补贴,2023年起,公交运营补贴由市县财政承担,西安2024年公交补贴减少15%,河北保定则直接断供,公交线路大面积停运,一座座城市的公交系统,在财政的压力下变得越来越瘦身。
那么公交企业到底该如何自救?
郑州公交把修理厂改造成快递分拣站,佛岗站每天分拣上万件包裹,甚至成了顺丰的物流中枢。
南昌推出定制公交,还搞起了婚庆车队,500对新人选择公交接亲,顺便宣传绿色出行,这些尝试虽然新鲜,但远远不够填补主业亏损的窟窿。
制造公交车的宇通客车也在转型,2024年出口1.4万辆,海外营收152亿元。
宇通曾是全球第一客车王,2016年净利润高达40多亿,2020年跌到5亿,甚至开始亏损,2021年开始发力海外市场,出口量持续上涨,海外毛利率是国内的两倍。
这说明,公交系统虽然在国内难生存,但技术和产能依然强大,出海成了破局之道。
未来的公交可能不再是传统公交,而是智能、绿色、多元的交通系统。
它可能成为物流平台,也可能深度融合文旅、定制服务,甚至成为城市服务的一部分,这条路要靠政府、企业、社会资本和市民一起走,单靠补贴,不可能再撑下去。
公交之所以不能取消,是因为它承载着城市底层的公平与保障,它不是赚钱的工具,而是兜底的生活线,但如果不改变,它就只能成为一个年年亏、年年贴的无底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