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
1957年夏天,一份看似普通的名单,摆在了周恩来总理的案头。这份名单只有四个人的名字,却关系到对30年前那场改变中国命运的起义的历史评价。
名单上写着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少了一个人。周总理看完,连夜批示不合适。
![]()
一份送到国务院的特殊名单
1957年8月1日快到了。
建军三十周年,《解放军报》准备刊登《八一起义》连环画,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负责起草宣传提纲。写到领导人名字时,起草者犯了难。
![]()
30年过去,当年参与起义的人,有的已经不在。有的成了元帅,有的成了将军。该怎么排序?谁排第一?谁排最后?
纪念馆的同志翻阅了大量资料,最后定下来四个名字: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
这个顺序看起来没什么问题,周恩来是前敌委员会书记,排第一,理所当然。朱德是老资格的军人,排第二。贺龙当时是第20军军长,部队最多,排第三。叶挺是第11军军长,排第四。
名单送到解放军报社,编辑部的同志拿起红笔,把这四个名字圈了出来。
他们没敢擅自做主。
这份名单,直接送到了国务院。
周恩来接到名单,已经是深夜,他没有马上批复,而是在名单上写了几个字,传阅朱老总、贺老总、陈老总。
![]()
为什么要传阅?因为周恩来发现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朱德的位置不对。
第二个问题,少了一个关键人物。
![]()
朱老总的一句话
名单传到朱德手上,朱老总看了不到三分钟,就提出了意见。
他对工作人员说:"八一起义,我的人马主要做一些协调保障工作,作用不大,我应该排在叶挺将军之后。"
![]()
这话说得轻描淡写,可当年的情况,远比这句话复杂得多。
1927年8月1日凌晨,南昌城内,起义即将打响,朱德的任务很特殊。
他当时是第3军军官教育团团长,手下只有一部分部队,起义部队总共两万多人,朱德带的人不到十分之一。
那他做什么?
朱德的身份是关键,他还兼任南昌公安局长,在滇军中有很高的威望。
起义前一天晚上,朱德设宴请客。
![]()
请的是谁?敌军第3军的两个团长。
这顿饭吃得很关键,朱德把两个团长稳住了,让他们没能及时回到部队,起义打响时,这两个团的指挥系统陷入混乱。
朱德还负责收集敌人的情报,南昌城内敌军有多少人,驻扎在哪里,什么武器装备,朱德都摸得一清二楚。
这些工作看起来不起眼,可对起义的成功至关重要。
朱德自己觉得贡献不大,要求降低排名,这种谦虚,在那个年代并不多见。
![]()
周恩来看到朱德的意见,在名单上又加了一行字。
这一行字,改变了历史的记录。
![]()
被遗忘的参谋长
周恩来加的那行字是刘伯承。
周恩来批示,刘伯承同志在起义中任参谋团参谋长,工作认真负责,做了大量军事工作,功勋卓著,应该加上他的名字,排在朱德之后。
![]()
很多人不理解,刘伯承在南昌起义中到底做了什么?
我们得从1927年7月说起。
那时候,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共产党人被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形势危急。
中共中央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可问题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没有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经验。
周恩来是前敌委员会书记,负责起义的全面领导,他需要一个军事上的得力助手。
周恩来想到了刘伯承。
为什么选他?
![]()
刘伯承当时是国民革命军暂编第15军军长,他参加过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右眼在战斗中负伤致残,做手术时为了保持清醒观察敌情,拒绝使用麻药。德国医生都惊呆了,称他是"军神"。
刘伯承不仅作战勇敢,军事理论也很扎实,他在四川策动过泸顺起义,有组织大规模武装行动的经验。
周恩来需要这样的人。
7月下旬,刘伯承接到通知,秘密前往南昌,他不能暴露身份。刘伯承想了个办法,在武汉《民国日报》上刊登消息,说自己因病请假调养,职务由副军长代理。
就这样,刘伯承瞒过了国民党的耳目。
![]()
他乘江轮秘密离开武汉,经九江到达南昌。
7月28日,中共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军事参谋团,作为起义的最高军事决策和指挥机关。
周恩来提议刘伯承担任参谋长。
刘伯承一开始不肯答应,他说自己资历不够,还有很多老同志。
周恩来说:"一定要你来做"。
刘伯承只好接受任命。
![]()
起义前夜的军事筹划
接下任务后,刘伯承立刻投入工作。
他先到第20军军部,找贺龙拟制起义计划,贺龙和刘伯承在四川讨贼战争中并肩战斗过,两人很熟悉。见面后,贺龙很高兴。
刘伯承和贺龙一起研究南昌城的地图。
哪里驻扎着敌军?有多少人?武器装备如何?指挥部在哪里?每一个细节都要搞清楚。
![]()
刘伯承详细列举了敌军在南昌的兵力部署,驻南昌的敌军有5个团,大约3000多人,起义军有两万多人,兵力占优。
可起义军面临的问题也很明显。南昌周边还有大量敌军,第3军主力在樟树、吉安一带,第9军主力在进贤、临川地区,第6军主力正从萍乡向南昌开进。
起义必须速战速决,拖得越久,敌人援军就越多。
刘伯承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哪支部队负责攻打哪个区域,什么时间发起进攻,如何协同作战,都写得清清楚楚。
计划写好后,周恩来让刘伯承去征求叶挺的意见。
叶挺看完计划,一言不发。
![]()
刘伯承不了解叶挺的脾气,不知道他是赞成还是反对,他去问周恩来。
周恩来笑了:"你还不熟悉叶挺同志,他要是不说话,就表明赞成了。"
刘伯承这才放心。
起义原定7月30日发动,可就在这时,出了变故。
7月29日,张国焘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来到南昌,他提出"暴动宜慎重",说要发动起义,必须先征得张发奎的同意。
张发奎是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统帅,他虽然同情共产党,可立场摇摆不定。随着蒋介石、汪精卫的压力越来越大,张发奎也在考虑"清共"。
周恩来、叶挺、朱德、刘伯承都很清楚,张发奎靠不住。
![]()
可张国焘坚持要等,起义推迟了。
前委内部发生激烈争论,张国焘说要慎重,周恩来坚持必须立即行动。
据记载,这是周恩来生平唯一一次在会上拍桌子,他斩钉截铁地说:"这次南昌暴动必须依靠共产党自己的力量,党应该站在领导地位,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中央派我来,就是来组织起义的,必须坚决执行!"
起义时间最终定在8月1日凌晨4点。
可就在7月31日晚上,又出了意外。
一个参与起义准备的军官叛变了,向敌人告密。
![]()
消息传来,前委紧急开会,刘伯承建议提前两小时行动。
周恩来当机立断同意。
起义时间改为8月1日凌晨2点。
![]()
历史的真相
凌晨2点,南昌城内枪声大作。
起义部队按照刘伯承制定的计划,向各个目标发起攻击。
![]()
第20军攻占旧藩台衙门,那是第五方面军总指挥部所在地,第11军第24师攻打松柏巷天主教堂、新营房。各部队协同作战,配合默契。
激战到拂晓,起义军占领南昌城,全歼敌军3000多人,缴获枪支5000多支,子弹70多万发。
南昌起义成功了。
起义后,革命委员会任命贺龙为起义军总指挥,叶挺为前敌总指挥,刘伯承为参谋长。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第一位参谋长。
起义成功后不久,周恩来对人说:"伯承在南昌起义中是立了功的,他一贯周到细致,作战指挥很有办法。"
可30年后,刘伯承的名字差点被遗忘。
![]()
1957年那份名单上,没有刘伯承。
周恩来看到名单,立刻想到了这个问题,他坚持加上刘伯承的名字。
朱德主动要求降低自己的排名。
最终,领导人顺序确定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
这个顺序,精确反映了每个人在起义中的实际作用。
周恩来是前敌委员会书记,是起义的最高领导者,排第一。
贺龙率领的第20军是起义的主力部队,有6000多人,贺龙当时还不是共产党员,可他坚定地说:"我完全听共产党的命令,党要我怎么干就怎么干。"周恩来任命他为起义军总指挥。
![]()
叶挺率领第11军第24师,这支部队有"铁军"之称,战斗力强,排第三。
朱德负责情报和策反工作,虽然带的部队不多,作用却很关键,排第四。
刘伯承是参谋长,负责整个起义的军事计划和指挥协调,排第五。
1959年,军事博物馆预展。周恩来亲自到现场审查展览内容。
讲解员在《南昌起义》版面前说:"大革命失败后,为了挽救革命,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同志领导了南昌起义……"
周恩来立刻打断她:"哪是我领导?是党的领导,应该说是党的领导!"
他又说:"贺龙、朱德、叶挺、刘伯承等同志,也都是南昌起义的领导人嘛!"
![]()
周恩来还亲笔写了一个领导人排序的名单,交给了博物馆。
这就是1957年修改名单的真正原因。
周恩来说的那两点不合适,第一点是朱德的位置不对,第二点是少了刘伯承。
这不是简单的排名问题,这是对历史负责,对同志负责,对那段革命岁月负责。
南昌起义参加者有两万多人,留下姓名的只有一千多人。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里有一面墙,刻着这些烈士的名字。
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
![]()
1957年那次修改,让历史的记录更加准确。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这五个名字,成为南昌起义永远的丰碑。
参考资料:
《周恩来--南昌起义的主要组织领导者,是如何面对这段历史的》,知乎,2022年
《八一南昌起义》,百科
《【八一特辑】南昌起义走出的共和国七大元帅》,四川省情网,2024年8月1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