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记载来看,李世民贞观初年的历史似乎看起来波澜不惊,君臣一片祥和之气。
但是如果我们关注一下细节,也能发现在这一片祥和中,也是充满危机的。其中公元629年,李世民通过僧人法雅案,流放了李渊最信任的裴寂,这个事情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
为什么说李世民流放裴寂是不简单的事情,背后是体现了李世民怎样的政治手腕呢?
我们今天就来读一读《资治通鉴》中的相关记载。
![]()
01
《资治通鉴》原文
(原文和译文的文字版本可以参看本公号同步发布的原文和译文文章,文字版本可以按自己设置放大观看,本文囿于篇幅限制,仅放置图片
![]()
原文文字版本请点击以下链接阅读
![]()
02
译文
![]()
03
收获与反思
玄武门之变是李唐政权翻天覆地的大事,李世民上位,李建成被杀,李渊退位,不是简单的谁当了皇帝,大家就会听谁的问题,而是背后一定会出现各种力量的博弈和较量。
而我们看到《资治通鉴》里面记载的这段历史似乎没有太多波澜,这其实恰恰说明李世民还是比较有政治手腕的,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控制住局势,然后对不同的势力采取不同的措施,以求稳定局面。
首先就是对李建成的势力,李世民是绝不手软的,先是杀绝了李建成的后裔,自己的几个亲侄子一个都没有留下。
![]()
其次就是对李建成的势力进行清缴,而当时李建成的势力主要在山东和北方,所以李世民先从幽州下手,杀掉了支持李建成的李瑗,而李世民杀李瑗才是造成罗艺反叛的直接原因,因为罗艺清楚自己是李建成的铁杆,那么反不反可能都是死路了。而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也分析过,当时李幼良、 王君廓、 李孝常等人的叛乱也是跟李世民的清洗是分不开的。
当然如果李世民仅仅懂得简单的武力镇压,那么李世民不能称得上掌控局面的高手,李世民聪明的地方在于他知道该拉拢谁,该分化谁,该对哪些势力剿杀。
在这个过程中,李世民着重拉拢了之前太子身边的旧臣,比如魏征,王珪等人,而魏征和王珪等人投靠李世民,这些人恰恰是当年李建成的核心幕僚,所以李世民利用他们去分化李建成的旧部,从而迅速的拉拢了一批原来李建成内部的势力,尤其是派魏征到山东,说服了山东的士族支持李世民,这对于李世民稳定局势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的。
而对于李渊的势力而言,由于当时李世民依然奉李渊为太上皇,所以对于李渊的势力,以拉拢和安抚为主,这里面的一个核心人物就是裴寂。
当年李渊起事,其最信赖的和仰仗的人就是裴寂,裴寂当时是景阳宫副监,而正监是谁呢?其实就是李渊。
李渊很早就和裴寂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历史上记载他们是旧交,天天在一起喝酒,所以李渊才会非常信任裴寂。当然后来的历史上记载裴寂是李世民拉拢过来的,就跟其他记载非常矛盾,估计这部分矛盾就是因为李世民改了历史,想要突出太原起兵都是自己的功劳,但却无法解释这部分矛盾的存在。
而裴寂对于李渊起事其实是立了大功的,当时景阳宫内可不仅仅有宫女,还有大量的钱财武器装备,尤其是甲胄,没有这些李世民也不可能起事成功。
![]()
而当时站在李世民这边的其实是刘文静,后来第一次浅水原大战,刘文静站出来为李世民背锅,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所以后来裴寂才劝说李渊杀掉了刘文静,所以李世民跟裴寂之间的矛盾是很深的,当年李渊削李世民的权背后估计裴寂也是没少出主意的。
但是裴寂是李渊最为信任的人,也是李渊朝的宰相,如果李世民想要动裴寂,那实际上就是要同时和李建成和李渊的势力同时开战。
所以我们看李世民这个人还是很有定力的,他知道在自己局势还不稳的时候,先消灭李建成的势力才是重中之重,对于李渊,虽然他表面上奉为太上皇,但实际上是把李渊给软禁了,同时对于李渊的势力,又采取了安抚和拉拢的态度,即使跟自己有仇的裴寂,他也未改变裴寂的待遇和地位。
当然这里还要提到李世民对于裴寂也很了解,他知道这个人虽然跟李渊之间没有隔阂,但是这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之前李渊让其带兵讨伐刘武周而大败其实就是明证。
所以李世民才不着急对付裴寂,而是拉拢和安抚,借此来安抚住李渊的势力。我们看李世民登基实际上并没有赶走李渊,还是让李渊住在皇宫,享受帝王的待遇。
但当李世民稳定住国内局势,彻底清除了李建成的势力,李世民开始对整个政权进行清洗了。
李世民先是把一些隋朝的旧臣给予清洗,其中 辰刺史裴虔通就比较典型, 裴虔通当时与司马德戡一同搞了政变,捉住了隋炀帝。
裴虔通是河东裴氏出身,当时为了笼络这些势力,所以李唐政权就采取了安抚和拉拢的措施,封辰州刺史、长蛇县开国男。但当李世民逐步掌控政权之后,是不可能容这样的人在高位的,所以才 将其除名,流放到欢州。
裴虔通的家族不可谓不高,其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隋炀帝信任他,但关键时刻背后捅刀,这是任何一个新的主人也会不放心的。能力不足可以用团队力量来补,但是如果一个人在位置上让人不放心,那么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之后李世民将宇文化及的同党莱州刺吏牛方裕、绛州刺史薛世良、广州都督府长史唐奉义、隋虎牙郎将元礼一并除名流边其实是一个道理。这些人觉得当年除掉隋炀帝是对李唐立了功,但背叛主人实际上个人就失去了信用,任何新的主人也是不会给予信任的。
而在这个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件李世民诛杀卢祖尚的事件。卢祖尚是范阳卢氏出身,出身高贵,隋末在乱世中割据,后来归附李唐政权,按道理对李唐政权是有功的。李唐建国后又随赵郡王李孝恭讨伐割据江东的叛首宋帝辅公祏,再次展现了其能力突出一面。
但李世民为什么要杀卢祖尚呢?当时卢祖尚是瀛洲刺史(现在河北河间附近)当时交州刺史空缺(现在越南北部),所以就有意让卢祖尚去交州,卢祖尚接受了任命之后又反悔了,坚决不同意去交州。
为什么不同意去交州了呢?因为当时瀛洲是好地方,是天下最富裕的地方,而交州在越南,瘴气弥漫,是流放犯人的地方。将卢祖尚从富裕的地方调到穷的地方,还不提待遇提升,当然卢祖尚不满意。
而李世民认为卢祖尚当初答应再反悔就是欺君,尤其是这么一搞,搞得李世民的权威性就大打折扣了。所以李世民一怒之下就杀掉了卢祖尚。
但李世民杀卢祖尚的原因是这么简单吗?从我们前面分析的唐初的政治格局来看,并不是这么简单。当时的朝堂上政治并不稳固,各派势力其实也都在观望。所以李世民一方面要清除不忠于自己的势力,但还要找人做事,所以对于这些中立的势力,就要立威,而要立威就是要杀人,所以李世民才要找卢祖尚来杀鸡骇猴。之所以杀卢祖尚不过是震慑其他势力罢了。
所以卢祖尚其实还是挺冤枉的,不过李世民也明白这一点,也没亏待卢祖尚,又恢复了其家人的待遇。
![]()
当朝堂稳定下来之后,李世民开始着手整顿李渊的势力了。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裴寂。
历史上记载当时出现了法雅的妖言事件。法雅这个人也是不简单的,他是一个僧人,但又不是普通的僧人,他是李渊非常信任的御用僧人,身份类似于国师的角色了,是可以随便出入宫中,给李渊出谋划策的。
但李渊被软禁,法雅也就失势,估计也是颇多抱怨。
但法雅这个人估计在国内的影响力还是有的,当时李渊在位的时候估计宠信他也是政治需要,通过佛教笼络支持者。而法雅估计也经常做一些预言之类来帮助李渊在佛教徒中树立权威。而法雅失势之后,估计在公开场合说了不该说的话。
其实如果平常时期说了也就说了,现在历史上都 没有记载说了什么,也就证明说的其实并不重要。但是法雅倒是给了李世民一个理由清理李渊的势力。
于是李世民就将法雅关了起来审问,很快就牵涉到了李渊的心腹裴寂,而理由就是裴寂听说了没有汇报。
要说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毕竟这个妖言本身在历史上也没流传下来,也就证明没啥大不了的事情。但李世民抓这个事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要趁机清除李渊的势力,于是裴寂因为听说没有汇报,就被免官,打发回老家了。当时裴寂不想回去,跟李世民请罪,李世民数落他说: 你的功劳平庸,怎么能达到今天这个地步,还不是因高祖皇帝恩泽才使你列居群臣第一。武德年间,贪污受贿风气盛行,朝廷政纲混乱,均与你有关,只是因为你是开国老臣,所以不忍心完全依法令处置。能够回家守着坟墓,已经是够幸运的人。”从这段话来看,其实也证明李世民整治裴寂根本不是什么法雅妖言,李世民是把所有的政治上的事都算在裴寂头上了,这其实是要跟裴寂算总账,当然还有刘文静的事情估计李世民没说罢了。
要知道裴寂可是李唐王朝的真正开国功臣,和李渊是不分彼此的,所以整治裴寂的目的就是要拿李渊开刀罢了。
果然,让裴寂回老家仅仅是整治他的一部分,很快裴寂的老家又出现一个人说“裴公有天命”,裴寂觉得这事很蹊跷,于是杀掉了这个人,命令连传话的人也杀掉,但这事最终还是被李世民知道了,所以又把裴寂流放到了交州,也就是现在的越南,也就是卢祖尚死都不去的地方,后来又把他流放到静县,也就是现在四川广元附近的山区,其实就是让他自生自灭了。后来当地的羌族作乱,说是推裴寂为首领,李世民不信,认为裴寂虽然没能力,但也没这个胆子,后来果然是裴寂率家丁打败了叛军。这其实也证明裴寂这个人根本不敢反李世民,还是非常听话的一个人。
但李世民整裴寂其实目的也不是为了整治他,也是杀鸡骇猴,为了震慑原来李渊的势力,连李渊最信任的宰相都被流放了,其它人根本不敢出声。
所以我们看当裴寂被流放,朝堂没有激起任何波澜,于是李世民才走了下一步,彻底将李渊从皇宫中赶了出去,自己住进了皇宫,到了太极殿执政,成为了真正的皇帝。
如果聚焦在这些具体的事情上,很多人可能觉得李世民这个人很有手段,做事不那么地道。但是政治斗争就是非常残酷的,如果李世民不这么做,那么很可能他的位置也会不稳,政局就会持续动荡,而政局动荡最终还是会出现隋朝末年的动乱,最终受苦的就还是老百姓。而李世民在唐初的政治清洗,跟后来的贞观之治之间是有着因果关系的。
所以虽然裴寂等人看着冤枉,但是他逼杀刘文静的时候也没有手软,政治斗争就是如此。施霹雳手段方显菩萨心肠,有的时候执政者不果断一些,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反而是灾难。当时李渊手软没有及时解除李世民的兵权,李渊不就是把大儿子还有自己的孙子都折进去了嘛。
所以我们读历史的时候,还是要注意鉴别,对官吏的严苛有的时候是对百姓的好,看待一件事情还是要看站在谁的立场上说话。就像为剥削阶级被镇压喊冤的人从来没有体会过当时老百姓过得是什么样的日子。
关注《读史学文》,解码更多王朝兴衰密码
点击收藏,防止失联
最近在整理谈三国历史的部分内容,发布到了知识星球,感兴趣的可以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