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言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这几天,诺贝尔奖陆续揭晓,朋友圈和微博上又掀起一阵讨论热潮。
![]()
看着获奖名单上那些外国科学家的名字,不少网友想起了十年前某些国内学者的大胆预言。
这一想可好了,各种回旋镖啪啪打脸的声音比鞭炮还响。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黄维教授十年前那句“豪言壮语”——“十年后,诺贝尔奖在中国大地出现的频率将会成为常态,诺贝尔奖在中国将会成为家常便饭”。
![]()
这话放在当年听起来确实提气,可十年后的今天,除了屠呦呦之外,我们的诺贝尔科学奖还是那“家常便饭”里难得一见的“山珍海味”。
有意思的是,另一位教授饶毅最近又抛出新预言:“25年后,中国的诺贝尔奖得数将会超过日本”。
![]()
![]()
日本现在已经有31个诺贝尔奖了,其中27个是科学类奖项。
![]()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从明年开始,我们平均每年得拿下1-2个诺贝尔奖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当这些预言引发讨论后,好奇的网友自然要去扒一扒这两位教授的“前世今生”。
这一扒可不得了,黄维教授的另一面让人瞠目结舌。
公开资料显示,黄维教授自1992年毕业至今33年间,共发表了2737篇论文。
简单算一下:平均每年83篇,每月7篇,每4天就能产出一篇论文。
![]()
这是什么概念?
爱因斯坦一辈子发表了11篇论文,如果黄维教授的论文都能达到诺贝尔奖级别,那别说“家常便饭”了,我们早就该“诺贝尔奖吃到撑”。
更令人佩服的是,黄维教授并非埋头书斋的学者,他还担任过多个高校的副校长、校长、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客座教授、亚太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院士……
黄维教授身兼数职的同时还能保持每4天一篇论文的产出速度,这效率简直让人怀疑他一天有48小时。
饶毅教授也不例外。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董小姐”事件中,他就站出来为“4+4模式”辩护,认为董小姐家不是权贵,大家错怪了王辰教授。这番言论当时就引发不小争议,不少网友直接表示“不买账”。
说实话,黄维教授和饶毅教授预言中国诺贝尔奖会“爆棚”的初衷是好的,谁不希望自家科研成果能得到国际认可呢?
但问题在于,这种预言听起来振奋人心,实际上却可能变成一种精神麻醉剂。
表面上,他们把诺贝尔奖说得像“家常便饭”一样简单,摆出一副“咱不稀罕”的姿态;可话里话外又透露出“诺贝尔奖才是硬道理”的潜台词。
这种既想显得超脱,又忍不住要用诺奖来证明自己的心态,确实有些拧巴。
日本的经验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2001年,日本政府提出“50年内获得30个诺贝尔奖”的计划,当时国际上嘲笑声一片,毕竟那时日本只有3个诺贝尔奖。
结果呢?不到25年,日本已经拿了31个诺贝尔奖,提前超额完成任务。
日本的成功并非偶然。他们之所以能实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几十年如一日地踏实投入基础研究,而不是整天喊着“超英赶美”的口号。
要知道,诺贝尔奖的成果往往有20年左右的滞后性,现在获奖的项目,大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播下的种子。
说实话,我们在科研上的投入不算少,近年来也确实取得了很多进步。但这些进步是否足以支撑我们在短期内实现诺贝尔奖“大丰收”,恐怕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与其热衷于做出各种大胆预言,不如静下心来思考:我们的科研环境是否真正有利于原创性突破?青年学者的成长路径是否健康?学术评价体系是否合理?
黄维教授每4天一篇论文的“高效率”,如果放在真正的科学探索上,恐怕连做一个像样的实验都不够。这种“论文工厂”模式,是否正是我们科研体系中值得反思的现象?
饶毅教授预言25年后中国诺贝尔奖超过日本,愿望是美好的。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工作,而不是美好的愿望。毕竟,日本用事实证明了扎实的积累终会开花结果,而不是靠预言就能“预”出诺贝尔奖。
其实,承认我们现在在基础研究上还有差距,一点都不丢人。科研这条路,本来就没有捷径可走。与其说些“家常便饭”“超过日本”的漂亮话,不如把精力放在培养人才、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上。
就像屠呦呦先生,几十年埋头研究青蒿素,不炒作、不张扬,最后自然能站上诺奖领奖台。
到那时,可能我们反而不会那么在意诺贝尔奖的数量了,因为真正的科技强国,从来不需要用诺贝尔奖来证明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