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导语
9月25日,在“数智引领,普惠新局”为主题的“2025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暨人大老博士论坛”的高端对话环节中,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老博士,1984 级),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学部委员金碚(老博士,1986级),为溪创始人、罗汉堂秘书长陈龙与主持人开泰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师、研究部主任,上海交大高金智库研究员肖蕾一同探讨了“新经济形态下的就业与消费”的主题。
![]()
肖蕾(主持人)
开泰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师、研究部主任,上海交大高金智库研究员
![]()
陈龙
为溪创始人、罗汉堂秘书长
新经济下的就业
AI既然是通用技术的革命,就必将带来商业模式和组织的深刻变革。对组织和就业影响的核心方式,是推动"两种智能协同",重新定义组织和劳动者。就业方面,首先需要认识到的是,"没有证据表明失业率会因AI而上升"。所以这种变革更多是结构性的:在组织层面,企业规模将呈现"两头繁荣":平台型企业继续扩大规模,同时AI赋能小微创业者。组织形态将更扁平化,出现更多目标驱动的小团队,智能工作者需要与硅基"工作者"协同工作,以及AI赋能的更多灵活就业的产生。在就业层面,中短期之内,AI对蓝领工作替代性较小,反而能实现赋能;而对白领工作中常规性任务替代性较大,推动人才向高端岗位迁移。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担忧AI对就业的冲击。但中国当前最大的挑战并非技术冲击,而是消费疲软问题。正如我们在罗汉堂联合诺奖经济学家们在努力推动的,人类社会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衡量AI对就业和经济贡献的新指标体系,以便在充分发挥技术效能提升竞争力的同时,有效降低其负面影响,推动AI技术健康发展。
关于新经济下的消费
我有一个“消费守恒定律”的观点,即“人不会随着钱越来越多就不消费”,消费是一种社会现象和身份表达,其占收入的比例在不同时代保持稳定;“断舍离”主要是一种消费结构的改变,而非不消费。消费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结构性转型上:从非必需品转向必需品,功能性需求是默认条件,情感性需求则会增强,出现“质价比”(质量优先)和“性价比”(成本优先)两类消费分流,同时国潮崛起反映消费者更注重包含文化属性的情绪价值和身份认同。
在新经济背景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唯一的“数字原生消费大国”,这得益于过去多年中国在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的完善。中国消费业态的领先,在大市场之外,是基于强大的制造能力、全球化背景、数字消费生态与AI技术的融合,形成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独特消费生态。
![]()
金碚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学部委员(老博士,1986 级)
关于新经济定义
新经济的特征首先体现在数字要素的引入对传统经济学的颠覆。传统新古典经济学假定经济系统中唯一起调节作用的因素是价格,而如今数据成为新的增长要素,数字可以渗透到企业内部,过去被视为商业机密的信息如今以数字信号形式流通,经济调节系统不再仅限于价格机制,这彻底改变了经济运行逻辑。
更进一步看,新经济还融入了普惠所代表的本真价值目标。传统经济学将人的理性抽象为工具理性,以利润最大化、GDP增长为目标,但这些都只是工具目标。普惠关注的是本真价值目标,如公平、环保等人类发展的根本追求,使经济目标从单纯的金山银山扩展到包括绿水青山在内的本真价值。
这种认知转变必然推导出新经济的第三个特征——域观世界的形成。传统经济学把经济系统想象成牛顿空间,假设所有经济主体都是同质的经济人。但现实经济企业和人不再被假设为同质的经济人,而是处于不同领域、遵循不同规则的异质主体,它们在一个统一空间中协同共存。这一认知对主流经济学范式构成深刻挑战,也揭示了新经济区别于传统范式的根本特征。
![]()
曾湘泉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老博士,1984 级)
关于新经济下的就业
新经济下的就业形态与传统就业的根本区别在于其"非标准雇佣"特征。传统的就业(Employment)概念基于明确的合同关系,个人隶属于特定单位,单位提供生产设备、进行工作指挥并承担相应责任。而新经济中的平台就业呈现"非标准就业”特征,平台更多扮演中介角色,为劳动者提供工作空间而非传统的工作岗位。这一本质差异导致传统界定劳动者的三大标准在新经济环境下面临挑战:平台一般不提供生产设备,对工作过程的管理指挥强度显著减弱,劳动者的收入和社会地位特征也发生变化。正因如此,当前全球范围内对平台工作者身份认定存在巨大争议。
我国人社部等八部门2021年发布的《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将平台就业劳动者的劳动关系界定分为三种类型,符合确立劳动关系的情形,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的情形,以及民事法律关系情形。2025年最新政策延续了上述分类标准,强调平台企业需根据用工类型承担相应责任。但相关判定标准(如劳动份额法、管理强度等)仍处在探索阶段。可以说,新就业形态的核心问题正是雇佣关系的重新定义,这一问题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和持续观察。
关于AI 对新经济下就业的影响
关于AI对就业的影响,传统研究表明: 历史上曾发生的三次技术革命对就业影响总体是中性的,既会减少也会创造岗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目前处于早期,AI仍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尽管AI有很大发展,但明显尚不具备人类的创造力等,即距离强人工智能阶段还很遥远。
从就业结构看,研究表明,AI将推动就业市场两极分化:高认知/高非认知能力岗位、与低认知/低非认知能力岗位需求增长,中间层岗位则趋于减少。但AI在服务业等领域的替代性有限,因为人类非认知能力,即所谓软技能等难以被替代。目前AI仍主要作为智能助手存在,未来发展面临三大瓶颈:数据标注高度依赖人设定的标准、企业数据因商业机密难以共享、盈利模式尚未成熟。
因此,不必对AI替代就业过度恐慌,当前更应关注如何应对就业结构变化,加强非认知能力培养。AI真正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问题仍需深入研究。
THE END
![]()
CAFI公众号部分文章亦发布于以上平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