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鄂托克旗大地上呈现一派丰收盛景。
在乌兰吉林村的马铃薯种植基地,轰鸣声中,农机沿着地垄稳步前行,一个个光滑圆润的马铃薯被精准翻出土壤,工人们迅速分拣、装袋、装车,现场一派火热。“今年3600亩地全种加工薯,预计产量能达一万吨,早早就和企业签了订单,专门用来生产薯片。”项目经理张烈彬的话语里满是信心,而这份信心的背后,是智慧农业的支撑。
近年来,鄂托克旗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该项目的3700亩建设任务目前已完成90%的深耕工作。如今,这片田地早已不是传统模样,墒情传感器实时捕捉土壤湿度变化、虫情测报灯24小时守护作物免遭病虫害侵袭、苗情监测摄像头全程记录马铃薯生长动态、灾情预警系统提前规避极端天气风险。
“所有数据实时上传云端分析,浇灌、施肥全自动化,不仅节水节肥还省人力,更重要的是马铃薯品质上去了,能卖出好价钱。”张烈彬介绍。北斗导航农机精准播种、智能灌溉系统按需输水,曾经“看云识雨”的被动耕作,如今变成了“循数据施策”的科学种植,传统农耕的“土办法”逐渐退场,现代农业的“新范式”在这里落地生根。
与此同时,乌兰吉林村推行的“土地入股、集中经营、专人管理、以股分红”模式,也让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改了田,更转了农业生产方式,让村民从‘靠天吃饭’真正转向‘靠地生金’。”乌兰吉林村副主任刘勇的话,道出了村民们的共同心声。
如果说乌兰吉林村的丰收靠的是“科技赋能”,那蒙西镇碱柜村的致富则离不开“合作发力”。
走进碱柜村盛农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温室大棚,红心火龙果垂挂枝头,玫瑰香葡萄晶莹剔透,油桃缀满枝头,浓郁果香扑面而来。“这葡萄带着股淡淡的玫瑰香,比外面买的味道浓多了!”专程来采摘的游客燕晨一边品尝一边称赞。
这份“好味道”的背后,是合作社的精心培育与模式创新。在村党支部引领下,合作社打造了15个温室大棚,其中11亩种葡萄、3亩种火龙果、1亩种油桃,以休闲农业为核心,逐步打响特色瓜果品牌。“成立合作社最大的好处就是能统购统销,还能得到政府帮忙找销路。每年我们都能参加瓜果节,销路一点不愁。”合作社负责人陈小平说。
如今,仅葡萄和火龙果年产量就超3万斤,特色瓜果年利润达14万元,“统购统销”模式既保障了农户收益,又擦亮了地方特色农产品名片。
产业发展的红利,更实实在在惠及了群众。“党支部引领合作社统一提供技术、管理和销售服务,整合了资源,降低了农牧户风险,真正让大家增收致富,也为特色水果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蒙西镇党委副书记郭晓锋表示。
从智慧农田里的“科技管田”,到合作社里的“抱团发展”,鄂托克旗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出了特色路径。随着科技兴农、合作兴农的步伐不断加快,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必将迎来更多丰收的喜悦,书写更多“产业兴、百姓富”的美好篇章。(杨会、赵继达、朱智慧)
来源:鄂托克旗委宣传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