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晚
位于闵行区虹泉路上的韩国街
烤肉在铁板上滋滋作响
冰啤酒碰撞出清脆的声响
霓虹灯牌在温热的夜风中闪烁
![]()
前不久
有论文对涉及韩国街的2806条评论
进行词频分析
发现“烤肉”以833次提及率高居榜首
紧随其后的是
“好吃”(738次)
“夜市”(617次)
“韩国人”(545次)
![]()
以烤肉等美食为锚点的韩国街
用烟火气与人情味
构建了一个让异乡人“不想家”的港湾
(视频制作:李德政)
![]()
“我来烤肉,烤肉酱帮你再加一点吗?”雪夜觅餐厅的烤炉旁,来自韩国的经理赵银星正忙碌着。她一边麻利地翻动滋滋作响的五花肉,一边用带着韩味的中文,询问客人是否要加些酱料。
![]()
来中国十几年、和华人丈夫组成家庭,赵银星说,自己留下来的原因离不开“好吃”,时间久了,还能看出不同的客人爱吃什么:“饮食方面我非常喜欢中国的菜,过来中国胖了20斤。根据客人说的话,能看出是哪个地方的人,比如他是上海人,那就给他们推荐甜的、清淡的菜品。”
![]()
走进济州食堂,扑面而来的除了烤肉香,更有韩剧里的氛围。负责人崔宗熙,一位来自韩国、在中国生活了20年的“上海女婿”,穿梭于各桌之间,用典型的韩式热情与幽默招呼着客人。在他看来,韩式服务的核心不仅是菜品,更是“韩式文化”的传递,餐厅超越了吃饭的场所,成为情感交流的空间。
![]()
面对熟络的阿姨爷叔“家庭调查式”聊天,崔宗熙并不觉得冒犯。
崔宗熙:“年纪大的叔叔阿姨,就会问‘老婆做什么的?工资多少?什么时候来上海的?哪个大学毕业的?车什么时候买的?你用什么保险?’我知道这种沟通方式,因为太爱聊的那种样子。”
记者:“你害怕吗?”
崔宗熙:“不害怕,但是肉烤糊了,哈哈哈。给客人换个肉,然后他更开心了,他说糊的也可以吃,我想要听你的个人故事。”
![]()
与烤肉店不同,79 FOUNYARD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甜蜜”路线,在夜晚依然亮着温暖的灯光,吸引就餐后的人们光顾。
负责人李先生四年前敏锐地捕捉到市场的空白,开出了韩国街上少有的马卡龙专卖店,主打低糖,也不忘留出打卡位:“很多女孩子来这里拍照。这个地方虽然很小,但是她们喜欢这个风格。马卡龙的颜色丰富,比较漂亮。我们的马卡龙不是很甜,主打自然的味道,比如巧克力味道、水果味道等。”
![]()
李先生笑着说,上海是他的第二个家乡。他正在筹备面积大十倍的二号店,10月就会开业,梦想着将这份“家”的甜蜜延续到更长的夜晚:“去韩国,第一天、第二天还可以,第三天开始我想回来中国,还是想上海。马上我们第二家店已经准备好了,比这个大十倍左右,可以一起聊、一起吃等等。”
![]()
店主们纷纷表示
不同的夜晚
客群也在悄然转换——
工作日的晚间
是附近韩企职员的“解压时刻”
周末的深夜
中国家庭、年轻情侣和游客则成为主角
由于靠近虹桥机场
周末、节假日的尾声
甚至还不乏提着行李箱
在离开中国前
忍不住来“鉴定”一下“家乡味”是否正宗的
韩国游客
韩国街的夜
包容着各种“奔赴”
![]()
采访结束时
街头艺人的吉他声缓缓响起
一曲《掌声响起来》的旋律
悄然融进了烤肉的滋滋声
与杯盘的轻响里
这就是上海的夜晚
它用它的热情
拥抱每一位异乡来客
让每一次奔赴都充满意义
夜经济从来不止于时间的延长
那深夜里回荡的每一次滋滋作响
都在反复确认一件事——
你在这里
可以找到心安之所

图文:话匣子(作者:陈晗菲 李德政)
编辑:陈怡婷
初审:岳顺顺
复审:石思嘉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