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叔,您先把手伸出来,我给您抽点血,不用紧张啊!”
清晨八点,老张像往常一样,刚走进医院门口挂号,护士就熟练地为他扎好止血带。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去年体检查出高血压,从那之后,张叔每次一进医院,大大小小的化验单都绕不过“抽血”二字。
他忍不住嘀咕:“为啥啥毛病都得拿血说事?我这点血,总不会都被白白浪费掉吧?”旁边候诊椅上的常大妈听了笑着打趣:“别害怕,医院拿你几管血,不会偷偷卖吧?”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到底为什么一进医院总是抽血?这些抽出来的血,到底去了哪儿?很多人内心其实都有这个好奇又有点小担忧的疑问。
![]()
今天就让我们来揭开“抽血背后不为人知的那些事”,看看到底血液在医学里是怎样的“侦探”,又为什么你每次检查它都“首当其冲”?尤其是最后那一点,很多人可能猜不到答案。
很多人以为仅仅高血压、糖尿病这些慢性病才需要查血,其实,几乎所有疾病筛查、早期预警和健康风险评估,都与血液脱不开干系。医院的“常规体检三件套”,血常规、生化、免疫,大多都离不开抽血。
为什么呢?答案就在于血液是全身“信息快递员”。不管是心脏病发作的蛛丝马迹、肝肾功能的异常、癌症的早期线索,甚至连身体有没有炎症、免疫系统忙不忙,都可以通过血液检测捕捉到。
![]()
一项2023年发表于《柳叶刀》的研究指出,超过65%的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肝炎等的早期发现,依赖于静脉血检测。血液在人体内,相当于一个携带众多“密电码”的快递网络,把营养、废物、激素和氧气运送至全身,同时“暴露”身体的新老损伤与变化。化验血液,不仅能窥见疾病本身,更能量化身体潜在的健康风险。
临床一线医生总结:“看得见的症状,往往晚了;查得清的指标,藏在血里。”所以,不管是头晕、乏力、肚子疼,医生都习惯让你先“交点血”。
相信不少人都有“被抽好多管血”的经历。有时甚至怀疑,“是不是自己血太招人喜欢了”。其实,抽出来的血,是医学检查最宝贵的样本。
首先,抽血后,实验室会将血样分门别类用于不同检。血常规,看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能识别感染、炎症、贫血、血液疾病等问题。生化检查,包括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等,一次“问诊”多个脏器和系统。特殊疾病筛查,如肿瘤标志物、甲状腺功能、风湿免疫指标等,及时捕捉潜在风险。
![]()
据中国临床检验中心数据显示,医院每年采集的检验血样量超过10亿管,而其中因信息不全、保存不妥造成“浪费”的比例不足2%,剩下几乎全部用于各类疾病的筛查、诊断和科研,绝不会“白白浪费”或者被二次贩卖。
值得关注的是,血液样本一般分为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部分:全部检测完成后的剩余血液,会作为医疗废弃物,严格按照国家感染控制规范处理,高温焚烧,不会进入市场。- 用于特殊检测(如传染病、肿瘤等)的小部分样本,在患者授权同意下可做医学科研分析,绝不会用于商业目的。
不少人疑惑:“抽来抽去,究竟发现了啥?查出病来才治,查不出来不白花钱么?”其实,早知道、早预警,就是抽血最大好处。以下三点你一定要关注,尤其是第二点,往往被很多人忽略。
一是许多指标提前预警“隐形病”。
比如,空腹血糖超过6.1 mmol/L,提示糖代谢异常,而这在自我感觉良好时很难发现。许多轻度肝损伤、早期肾功能不全、脂肪肝等,也能通过血液早早暴露。
二是“动态健康管理”离不开血液。
慢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绝不是一朝一夕可控。权威数据显示,长期追踪血液指标规律检测(如每3-6个月一次),能将心脑血管并发症风险降低18.4%,有效延误疾病进展。这才是慢病“稳中求控”的底气所在。
三是用药安全,调理效果看得见。
很多人服用降压药、他汀或降糖药,却忽视了药物也可能影响肝肾功能、血脂、胆固醇等指标。定期抽血复查,可及时发现用药副作用,预防“用出问题”。
![]()
再强调一遍:抽血结果早晚影响医生用药、生活调养和风险干预的所有决策。就像一个隐形的身体“照妖镜”,帮你避开危险雷区。
三条建议:抽血前后,这样做才最靠谱
建议一,遵循医嘱,空腹时间严格掌握。多数抽血项目需至少空腹8-12小时。清晨采血最佳,前一晚切忌大鱼大肉、熬夜饮酒,否则指标失真,误导诊断。
![]()
建议二,学会合理解读结果,不怕数字不变怕趋势异常。一次异常别慌张,关键看多次追踪数据。拿检测单时多请医生结合你的就诊背景、身体状况做综合解读。
建议三,抽血后及时按压针眼防止淤青,如果晕针可提前说明,让护士姐姐帮你“安排得明明白白”。抽血不是“抽走健康”,而是送来“守卫”,不要因为害怕而错过身体的早期机会信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