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两天,王阿姨照例在家做饭,特地买回了一条咸鱼,打算给老伴改善一下口味。做菜时她还嘀咕:“我年轻时就爱这一口,米饭都得多吃一碗。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刚放下筷子,她82岁的邻居李奶奶从门口路过,顺口说了句:“你可别总吃这玩意!你知道吗,这鱼都被说是致癌物了!”王阿姨一愣:“真的假的?我吃了几十年,咋还致癌?”这句不经意的提醒,让王阿姨一晚上都没睡踏实:爱吃的食物居然和癌症扯上了关系,是真的吗?
![]()
你是否也和王阿姨一样,觉得咸鱼只是家常小菜?事实上,关于“某些腌制鱼类致癌”的说法,早已不是新鲜事。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早在2010年就将中国式咸鱼列为一级致癌物。
但什么是“一级致癌物”?平常爱吃的咸鱼和癌症到底有多大关系?是不是吃一口就危险?又怎样吃才更健康?今天,就带你揭开咸鱼与癌症的真正关系,并告诉你远离癌症的关键2点原则,第2点尤其容易被忽略。
别小看咸鱼的危害,它被国际认定为“一级致癌物”,意味着大量流行病学、人群队列和动物试验中均找到直接致癌证据。IARC和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中国南方地区咸鱼消费量大,与鼻咽癌、胃癌等消化道癌症风险相关。
主要原因在于,制作咸鱼所需的腌制、发酵等传统工艺,会产生大量亚硝胺类致癌物。研究发现,亚硝胺在体内长期积蓄,会损伤细胞DNA,诱导癌变。例如,南中国鼻咽癌高发区,咸鱼摄入量较高的居民,其患病风险较普通饮食者高出2~4倍。
不仅如此,咸鱼中的食盐浓度极高,每100克含盐量可达12-20克,远超每日推荐摄入量。长期高盐环境可刺激胃黏膜,约增加胃癌风险24%(《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统计数据)。
![]()
研究发现,每周食用一次咸鱼,连续五年以上,可能会对健康造成以下负面影响:
消化道癌症风险提升营养流行病调查指出,每周摄入腌制鱼类者,鼻咽癌风险升高65%,胃癌风险增加49%。腌鱼中亚硝胺、亚硝酸盐含量高,长期作用下,消化道黏膜易反复受损,逐渐变性,为癌变埋下隐患。
肾脏负担增大,诱发慢性肾病高盐是咸鱼突出的问题。研究显示,高盐饮食与慢性肾脏疾病发生率上升近30%有关。咸鱼独特咸香容易让人多吃米饭、减少蔬菜摄入,还可能加重高血压、心血管等慢性病患者的健康负担。
![]()
肠道菌群紊乱,削弱免疫屏障高盐、亚硝胺不仅损伤胃肠上皮,还可影响肠道有益菌群平衡。有研究表明,过量摄入腌制食品者肠道益生菌数量下降约19%,更易感染、慢性炎症反复。
警惕“长期腌制鱼类”,宁可少吃,不要侥幸。
建议每月腌制鱼类摄入不超过一次,每次不超50克,且为偶尔食用。家中老人、胃肠道疾病史、肾功能减退者尤需慎重。市面腌制鱼流通复杂,不建议购买自家腌制咸鱼。
膳食平衡、鲜食为主,新鲜鱼类蛋白优于腌制鱼。多采用蒸、煮、清炖等低温无烟烹饪方式,搭配足量蔬菜,降低致癌风险。每周鱼类建议摄入2-3次,每次100-150克(数据参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优选三文鱼、罗非鱼等低脂鲜品,而非高盐腌鱼。
![]()
家中如有高血压患者、胃病或消化道疾病史,请务必规避腌制鱼、腊肉等高盐食物
选择健康食谱、均衡饮食,才是远离癌症、保护全家健康的关键。
![]()
临床数据显示,90%以上的消化道肿瘤与不良饮食习惯相关,主动减少腌制食品摄入,癌症风险可显著降低。生活中,我们无法完全杜绝所有“致癌物”,但主动掌握健康原则,做明智选择,才能让医生的叮嘱变成家常“长寿菜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