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刘封的头颅被拖出殿外,那一刻,刘备却慌了,他才猛然发现:自己中计了!建安二十四年,刚刚称汉中王的刘备,本想在蜀地安营扎寨,哪成想,养子刘封竟成了他心头一根险恶的刺。关羽失荆州,身陷麦城,刘封本可出兵救援,却在孟达的离间下拒绝增援,从此荆汉再无翻盘机会。刘封逃回成都,一身疲惫,迎来的却是舆论的海啸和父亲的斩命令。
玄德踌躇未决。忽孔明入,玄德问曰:“辱子如此,何法治之?”孔明附耳低言:“此子极其刚强,今日不除,后必生祸于子孙耳。”玄德遂令左右推出斩之。短短几句话,灭掉了刘封的性命。可过不了几日,刘备从刘封麾下手中得知真相,才知:刘封并非心怀叛逆,他只是一步棋没下好。刘备又急忙召见群臣,众人将孟达的离间之计,一一呈上,又将刘封扯毁书信之事陈言。玄德看毕,回心曰:“吾儿虽然刚强,有此忠义之心也,凛然可爱。”可惜为时已晚,刘封已经枉死。刘备痛哭失声:“一时造次,害了股肱。”
![]()
可想却不让人释怀:诸葛亮真的那么缺心眼?还是早已布好了局?他看出刘封性格刚烈,日后定会对刘禅心存猜忌,便一语点破玄德的软肋,让刘备下定杀心。孔明深知,皇室幼主无法独揽大局,唯有将异己之臂斩除,才能保证辅政大臣忠心不二。可刘备失了血性,又重了父子情,到头来,自断臂膀,而此时,他才开始思量:如何补救这致命一刀?
![]()
第一个补救措施,是白帝城托孤。章武三年春,刘备南征未返,于永安宫召见诸葛亮,两人对坐,一番“君臣对”成了后世谈资。刘备向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话虽托孤,实则暗藏玄机:一方面确立了孔明辅政无可争议的地位;另一方面“君可自取”的绝对开放,又是对诸葛亮忠诚度的极限试探。可见刘备惊惶未定,他既要诸葛亮誓死辅佐,又要给自己留一手,免得后患无穷。夜色深沉,烛火摇曳,诸葛亮汗流浃背,手足失措,当即表忠:“竭股肱之力,效忠贞节,继之以死。”
![]()
第二个补救措施,是提拔李严与魏延,分权制衡。临终前,刘备将尚书令之位、托孤之任,一并交给李严;又在军权分配时,特意让李严与诸葛亮并列。李严这个后起之秀,原本只是初露锋芒,但此时一跃而起,正是刘备为防堵孔明权势独大所设的棋子。至于魏延,刘备同样寄予厚望。他深知魏延武勇盖世,却为诸葛亮所轻视,早年在汉中破曹军时斩将击鼓,英名赫赫。于是刘备暗中示意:若将军不甘居人下,可担此大任。可惜魏延与诸葛亮屡生嫌隙,踢坏七星灯、抗命北伐,终令后人疑心他另有图谋。可这正是刘备想要的局面——有了威胁孔明的后盾,大臣间好不容易才有了博弈。
![]()
第三个补救措施,则是托孤赵云。“卿可想朕之故交,早晚看颦幼子,勿负朕言。”这是刘备留给赵云的最后嘱咐。常言道,赵子龙一身忠烈,白马银枪,救主无数,蜀汉缺少像他这样的武将和心腹。刘备深知,若赵云镇守江陵,保住刘禅安全,为未来的群雄割据添上了一道保险杠。可惜赵云一生只知征战沙场,不愿守成;北伐之时,他又随孔明出师,才得一展身手,却没能真正留在成都为主公分忧。赵云卒后,蜀汉军心从此动荡,刘禅更是逐渐沦为权臣摆弄的木偶。
三步走,四棋子,刘备算是一番苦心布局。可有些局,早下便布好了;有些局,晚布也弥不了那一刹那的血债。刘备高估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掌控力,也低估了儿女情长的爆发力。他的补救,是对亲情的留恋,是对未来的恐惧,更是对手足之义的无奈。若问这三招,是锦囊妙计,还是自缚手脚?历史未给出标准答案。后人只知道,刘备一死,诸葛亮主政,李严沉寂,魏延反目,赵云先亡,刘禅孤立。苍天佛地,终究知道:弥补裂痕,最难在心。
参考资料:[三国志通俗演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