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大将本可让刘备伐吴一战定江山,却为何没被调到前线,反倒看着蜀军败得干干净净?这人,就是赵云。
建安二十四年冬,刘备军已经点燃夷陵山下的烽火,箭塔上挂着关羽父子的首级。刘备看到那些人头,怒火几乎要把他自己烧成灰。“杀得好!关云长死得不冤!”张飞咬牙切齿。可这一切,都只是导火索。刘备心想:荆州一失,汉室气数几何?复仇不成,取荆州更无望。于是他定下了伐吴这道天命命题。
可当群臣齐聚成都,谁料风向骤变。诸葛亮率先抬手:“汉贼是曹操,非孙权也,此战宜缓不宜急。”赵云也点头:“吴人虽背信,但水战难测,宜整顿人马,再图大计。”秦宓附和,劝刘备稳扎稳打。可张飞直言不讳:“关羽为国尽忠,今不为兄长报仇,张飞何面目见先祖?”刘备一拍桌子,“罢了,明日就启程!”
![]()
如此一来,赵云的建议便暂时被搁置。刘备带着二十万大军沿江而下,主力水师压境,步兵尾随。可偏偏这场兵发当日,常山赵子龙却被留在后方,受命镇守汉中、稳固益州后路。刘备心中想的,无非是:有陆地后盾,不怕水军受挫。可谁能想到,正是这块最坚硬的后盾,成为了缺失前锋的致命弱点?
夷陵之战打得一团糟。陆逊兵分两路,前后夹击,蜀军水陆不分。上岸之后,一拨又一拨的吴兵堆上来,刘备军误以为可固守林隙,却不想火攻如闪电,野草一烧,火光冲天,连营三十余里一片火海。蜀军惨叫声中溃逃,长矛断了,盾牌烧了,士卒跌进火坑,淹死江中。刘备指挥失当,军心涣散,最后只得弃车保马,带着残兵一路逃到白帝城。
![]()
要是赵云在前线,会怎样?想象一下那一刻:前线与后方几乎同时发起冲击,赵云率领精锐“白银枪”冲进陆逊阵脚,长枪一挑,几名吴将当场横飞。随后他立起旌旗,短兵相接,如入无人之境,一时间打破了吴军火攻造成的混乱防线。他会建议刘备弃重整队,收拢残部后续增援,或是率军侧击江陵,断吴粮道,让陆逊腹背受敌。哪怕一时间不能全歼,亦能保全主力,保留再起之机。
事实上,赵云这人从来不是只会单打独斗的蛮勇之辈。他曾在长坂坡一人救出阿斗,冲杀五百里;在汉中之战中设下空寨计,大开寨门,引曹操自投罗网;在北伐时假守实攻,巧妙周旋,令曹真不敢深入。据《三国志》记载,赵云说话不多,却每次出手都能一击制胜。这不只是武力,更是他对战场脉络的精准把握——“以奇用兵,以速制敌”,这是魏蜀吴三方都承认的事实。
![]()
可惜,刘备此时只想拿下南郡、复仇孙权,无法给赵云这样的大脑子空间。等他意识到缺了赵云,已是血流成河之后。夷陵一战,蜀军死伤数万,最精锐的铁骑、死士全军覆没。败退到白帝城,刘备心灰意冷,留下一纸遗诏,把幼子托付给诸葛亮。白帝城中,他卧病不起,或许梦中还在追悔,为何不让赵云并肩出战?
而此时,刘备死后,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每遇险,皆忆起赵云当年的冲锋:要是当时有赵云分担压力,北伐或许不至如此举步维艰?可惜兵法有云:“用人如用水,过犹不及。”刘备固执复仇,把收复荆州的天平一头压得太满,另一头的赵子龙就被搁置在一旁。
![]()
不过,也有人说:“若赵云上场,蜀军胜机难保。兵多将寡,地势不利,终究还是要败。”可从赵云一贯战绩看,他至少能救逃兵于水火,保全刘备集团的中坚力量。更别提他那一计“掏心”奇谋:侧击江陵、断后粮草,一旦成功,孙权即便再强,也只能退守建业,蜀军的士气会被彻底激发。此消彼长之间,胜负天平势必向蜀汉倾斜。
结局已成定局,却让人扼腕叹息。世人常说“三分天下”,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若夷陵不毁,荆州不失,或许后世又将是另一个局面。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我们只能在后人笔下,想象那位常山赵子龙,大旗猎猎之中,凭一人之力改变一场本可必胜的战役。
白帝城外,清江如带。刘备死后的昭烈庙前,或许有人点上一柱香,喃喃道:“汉室兴衰,当以时势为重;用人安危,全赖明主识才。”也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那个本可撬动整个格局的赵子龙,不辜负那段本该辉煌却被一场仇恨蒙蔽了双眼的夷陵之战。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 [陈寿《三国志》注裴松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