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5日,彭博社一篇题为《中国最好听听布林肯必须说的话》的文章犹如投下深水炸弹,作者裴敏欣以美籍中国问题专家的身份断言:"中美军力差距悬殊,中国要么接受美国设定的军事护栏规则,要么走向毁灭"。这种非黑即白的二元论调,恰如美国参议院同期发布的CNAS兵棋推演报告——宣称美军能以损失100架飞机代价"击沉"80艘解放军战舰,而CSIS智库更声称美军在24场台海推演中赢得21场胜利。
这些数据看似支撑了美方观点,却隐藏着关键漏洞:推演将战场设定在距中国海岸2000米区域,完全忽略东风-26反舰弹道导弹的射程优势,甚至将歼-20性能刻意贬低为"四代++战机"。这种脱离实战场景的沙盘游戏,恰似冷战时期"确保相互毁灭"理论的翻版,但今日中国已非昔日的苏联。
![]()
2023年美国GDP达28万亿美元,中国则突破20万亿美元,但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早已反超。更关键的是,中国占据全球58%电动汽车市场份额,新能源与5G技术专利数量连续五年领跑,而美国35万亿美元债务压顶,其加征关税的92%成本转嫁给本国消费者。
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使得裴敏欣文中"美国掌握绝对经济优势"的论断显得苍白。值得玩味的是,就在文章发布三天后,布林肯访华时并未重复这种威胁论调,反而与王毅达成"避免竞争变冲突"的共识——这种前后矛盾暴露出美方"舆论施压"与"实际需求"的分裂。
美国8770亿美元军费确实全球第一,但中国055型驱逐舰批量服役、福建舰电磁弹射测试成功的消息,意味着西太平洋的力量平衡正在重构。五角大楼被迫调整"分散式作战"策略应对中国反介入能力,这种被动适应本身已说明问题。
正如华春莹当时回应的:"想让中国牺牲核心利益而自己全身而退,是痴人说梦"。历史也证明,2023年6月至今,中美通过旧金山会晤、耶伦访华等11次高层互动,逐步建立起危机管控机制,所谓"毁灭论"预言彻底破产。
文章发布时间点精心选择在布林肯访华前72小时,内容刻意放大2016年南海对峙等历史事件,试图营造"最后通牒"氛围。但中国应对策略展现了大国智慧:既在台海组织常态化巡航宣示主权,又通过RCEP等协议深化区域经济整合。
这种"军事防御+经济开放"的组合拳,使得美国所谓"二选一"的命题沦为伪命题。当下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仍在游说盟友限制芯片出口,中国却已实现14纳米制程量产——技术自主权的突破,或许才是对"毁灭论"最有力的反驳。
当美国智库还在用"击沉航母数"衡量胜负时,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当美媒炒作"军事护栏"概念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突破2万亿美元。正如德国《明镜》周刊后来的评论:"中国用五年时间证明了,大国博弈从来不是单项选择题。"而今回望那篇轰动一时的文章,它更像一面镜子,既照见美国霸权焦虑下的战术冒进,也映出中国战略定力的历史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