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广西一凉茶店店主苏某某、童某某在梧州市某区共同经营凉茶店,为牟取非法利益,在自制“寒咳茶”中添加国家明令禁止的非食品原料麻黄草。麻黄内含麻黄碱,系合成冰毒的主要原料;共计销售茶底原料165公斤,金额达1万,获刑七个月。
喝一口凉茶,结果把冰毒前体喝进肚,这剧情比网剧离谱,可它真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麻黄碱是啥?简单说,就是冰毒的“毛坯房”,国家0容忍,一克都嫌多。
有人嘀咕:才165公斤、一万零一百二十块,值当坐牢?来,把账掰开:按黑市折算,这批原料要是全合成,理论产出的成品冰,街头价能翻上百倍,利润堪比印钞。当然老板没那技术,他们只想让凉茶“上头”,让客人喝完觉得“这茶够劲,明天还来”。
于是,一杯下去心跳飙到120,血压蹦迪,有人当晚失眠,有人第二天蹲厕所还以为自个儿感冒。
喝过的人会成瘾吗?得看剂量。公开的实验数据表明:单次摄入50毫克麻黄碱,约等于两杯浓缩美式咖啡因的刺激感,连续喝七天,尿检就能亮红灯。注意,是“能亮”,不是“一定上瘾”。成瘾需要量级+时间+体质,三位凑齐才锁死。可问题是谁知道自己喝到第几杯会踩线?
就像俄罗斯轮盘,第一枪空膛不代表第五枪还客气。
更麻烦的是,万一顾客本身有高血压或心脏病,这一口茶下去,可能直接诱发急性发作。这不是危言耸听,2015年深圳就有位老人因饮用含麻黄草的自制凉茶导致脑出血抢救无效死亡,最终卖家被判刑。
刑法144条写得明明白白:掺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销售金额五千即可入罪;五万以上就是“情节严重”。这回165公斤、一万出头,刚好卡在“起步价”,法院判七个月,没商量。有人喊“轻了”,可法条摆在那,不是法官手软,是立法早把“凉茶投毒”当成低端副本,没料到真有勇士去刷。
为啥偏偏选麻黄草?成本低得离谱。云南边贸市场,干草一公斤几十块,磨成粉冲水,苦味让夏枯草背锅,检测还得多花一笔专项费用监管一松懈,黑心商家就像捡到BUG。
喝完有没有后遗症?可以继续了解一下:麻黄碱半衰期六小时,肝酶代谢,超量后去甲肾上腺素被榨干,有人会出现反弹疲劳越喝越虚。某医科大2021年做过回顾性调查,102例误服含麻凉茶者,三成出现心悸后遗症,其中两人半年后仍偶发早搏。数据不算吓人,但落到个人头上,就是24小时随身闹钟“咚、咚、咚”。
谁乐意拿心脏蹦迪换一杯“回甘”?
监管层面,2022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就发函,把麻黄草列入“凉茶高风险添加”黑名单,要求县区例行快检。可文件到基层,人手不够、设备不够,一个快检盒成本两百,测一次就报废,小城市直呼测不起。于是“文件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猫捉老鼠的游戏继续。
说到底,违法成本<监管成本,才是黑心商家敢跳钢管舞的根源。
消费者该咋办?别迷信“祖传秘方”“喝了不打瞌睡”。正规凉茶店会把配方贴在墙上,成分表一眼看到底;只要出现“麻黄”“北杏”“生附子”字样,直接起身走人。外卖平台也有“健康证+检验报告”双公示,懒得看?那就等于把命交给对方手冲。
毕竟,舌头只负责好喝,肝脏才负责解毒,别让它们俩打架。
最后一个冷知识:麻黄碱在运动员体内属于S6级禁药,尿检上限10微克/毫升,一杯“寒咳茶”就能让奥运选手四年白练。普通人虽然不用奥运,可万一入职体检被抽查,阳性报告甩HR脸上,社死现场谁替你收场?
所以说,所谓“祖传秘方”,很多时候不过是拿别人健康试错的遮羞布。下一杯凉茶入口前,不妨先问一句:老板,你的配方里包含麻黄了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