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被反复刷屏的当下,“氢能”这个词越来越频繁出现在热搜里。大家都知道它清洁、环保,但很少有人真正明白——氢能如何被用来发电?燃料电池是怎么做到零排放的?
![]()
更让人意外的是,类似“听上去像魔法”的研究,不只存在于国际顶尖实验室,就在我们身边的高校里,已经有人把它一步步做成现实,上海理工大学江小辉教授团队就在这个方向上持续攻关。他们并不是单纯停留在论文或者理论层面,而是依托学校在高端数控机床设计、制造、检测上的优势,把装备制造和产品设计结合起来,优化双极板设计、升级电堆技术,让燃料电池真正进入到航空航天、新能源产业的落地应用。
这样的案例也能折射出一所学校的“底色”。上海理工大学在外界的标签,一直是“工科见长,紧贴产业”,它的研究往往与实际需求强绑定。江小辉团队就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联合了多家国企、新能源企业,聚焦两 轮车、无人机等具体场景,开发新一代高功率燃料电池电堆和压装设备,专攻产业痛点。这种校企深度合作,反过来也能为学生提供科研和实习机会。
![]()
数据能说明问题。团队自主开发的电堆系统,从400W到1KW,已经可以稳定生产,寿命可达4000小时,在-15℃到+40℃都能正常工作。更关键的是,这些产品还通过了国内和新加坡的第三方检测,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本科生来说,这些成果意味着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实打实的工程研发和国际标准的验证过程。
把目光拉远一点,你会发现这种“产学研合一”的模式,正是上海理工大学的风格。它的学科布局以工科为核心,同时覆盖理、经、管、文、法、艺,走的是“应用研究型”道路。也正因如此,它的很多本科专业设置都带有鲜明的产业导向: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能源动力等,几乎都和国家战略以及产业升级对接。
![]()
再结合招生情况来看,就更能理解它的定位。2024年在上海本地录取的工科类热门专业最低分数普遍在540分以上,属于中上区间;学校还设有中英国际学院和中德国际学院2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41个国家和地区的208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广的学习路径。
从氢能燃料电池到智能制造,从实验室里的设计到企业里的应用,再到招生计划中的专业布局,可以看出,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喜欢“把科研做进现实”的大学。它不会让研究停留在书本,而是尽可能推动成果落地,用产业需求来倒逼学科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