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村为何还获巨资注入?乡村振兴的实在逻辑
村口那棵三百年的老槐树下,总能聚着几拨晒太阳的老人。张大爷蹲在石墩上抽旱烟,看着不远处轰隆隆的工程队直犯嘀咕:“你说咱村,年轻人全去城里打工了,院里的老房子塌了半截,地里的荒草比人高,咋还能引来几百万的投资?又是修水渠又是铺柏油路的,这钱投进来,能有啥用?”旁边纳鞋底的李婶也跟着点头:“前阵子村支书开大会说,还要给咱建互助养老站和农产品烘干房,我当时就琢磨,人都没几个,建这些不是浪费吗?”其实不光这村,最近不少看似“空心”的村子都迎来了资金注入,这可不是“乱花钱”,背后藏着乡村振兴的实在逻辑——不是只看“当下有人没人”,而是算“长远有用没用”。
![]()
1. 先补“基础空”:没人住,也得先把“家底子”修牢
很多人觉得“空心村没人,搞基建白搭”,但实际上,国家投钱先补的是“基础短板”——这些设施,哪怕当下只有老人用,也是刚需;将来有人回来,更是“保命的底子”。
就像《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里明确说的,乡村建设要“先建机制、后建项目,先补短板、再提品质”。啥是“短板”?比如有的空心村,吃水还得靠老人去河边挑,下雨时土路烂得走不了车,生病想找个诊所得跑十里地——这些“生存必需”的设施,不管人多人少,都得先补上。去年河南有个空心村,政府先投钱修了自来水管道,又在村头建了村级卫生室,张大爷现在拧开自家水龙头就能喝水,头疼脑热出门走五分钟就能看病,再也不用麻烦城里的儿子请假回来送医。
而且这些基建还有“长效性”:比如修的柏油路,现在能方便工程队拉材料,将来年轻人回来搞种植、开民宿,货车能直接开到地头;建的水渠,现在能浇老人种的几亩菜园,将来连片种果树、种药材,也能保证灌溉。说白了,先把“家底子”修牢,才能让村子“留得住人、接得住产业”,不然就算有人想回来,一看吃水难、看病远,也得打退堂鼓。
2. 再填“产业空”:人走了,闲置资源能变“摇钱树”
空心村看似“空”,其实藏着不少“宝贝”——没人住的老房子、没人种的耕地、没人开发的山林,这些闲置资源,只要投钱盘活,就能变成“摇钱树”,哪怕年轻人不在,也能让留守老人先受益。
农业农村部早就提过,要“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发展乡村旅游、养老、文化等产业”。比如山西有个空心村,政府投钱把塌了的老窑洞修建成“窑洞民宿”,又把荒坡改成了花椒种植园,雇村里的老人修剪枝叶、打理民宿卫生,每个月能挣两千多块。李婶就在民宿里打扫房间,她说:“以前只能靠儿子寄钱,现在自己能挣钱,腰杆都硬了,还不用离开家。”
还有的村子,投钱建农产品烘干房、冷链仓库——比如山东某村,老人种的苹果以前熟了卖不出去,只能烂在树上,现在烘干房把苹果做成苹果干,冷链车直接拉到城里超市,一斤能多卖三块钱。这些钱投的不是“没人用的设施”,而是“能让资源变现的工具”,哪怕村里暂时人少,只要有资源、有产业,就能先让留守村民赚到钱,也能吸引外面的企业来合作,为将来“引人”打基础。
3. 最后等“人回来”:现在“空心”是过渡,建好“巢”才能引“凤”
很多人没看透:政府给空心村投钱,不是只看“当下”,更在赌“未来”——现在把村子建好,就是为了等在外的年轻人“愿意回、回得来”。
国家乡村振兴局有个说法,叫“以乡愁为纽带,吸引人才回流”。啥意思?就是让村子变回“小时候的样子”,甚至比小时候更好,让在外的年轻人觉得“回来有奔头”。比如四川有个空心村,政府投钱修了文化广场,复原了老戏台,还建了电商服务站——在外打工的小王,去年回来发现村里能开网店,就把家里的腊肉、腊肠挂到网上卖,现在每个月能赚一万多,还雇了两个村民帮忙打包。他说:“以前觉得村里啥都没有,回来只能种地,现在有网、有物流,比在城里打工还自由。”
还有的村子,投钱建互助养老站、幼儿园——年轻人不愿回村,很大原因是“担心父母没人管、孩子没学上”。现在养老站能帮着照顾老人,幼儿园能解决孩子上学问题,年轻人回来既能照顾家人,又能靠产业挣钱,自然愿意回。就像村支书常说的:“现在村里‘空心’,是因为没建好‘巢’;等巢建好了,出去的‘凤凰’迟早会回来。”
说到底,给空心村注资,不是“乱花冤枉钱”,而是乡村振兴的“长远投资”:先补基础,让村子“能住人”;再搞产业,让村子“能挣钱”;最后等人才,让村子“能热闹”。那些看似“没人用”的设施,其实都是在为将来的“有人回”铺路。就像张大爷现在常跟人说:“以前觉得这钱投得没用,现在水管通了、路修好了,连城里的老板都来考察想搞民宿,说不定过两年,咱村的年轻人都得回来!”这才是空心村获资的实在逻辑——不是看眼前“空不空”,而是看长远“能不能变实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