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树,七十不做衣”,这句流传千年的老话,相信很多人都有听说过,有些老人也常念叨!
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又有什么道理呢?
这句老话就像一本浓缩的生活手册,道尽了古人对人生不同阶段的考量。它不是刻板的禁令,而是基于时代背景、身体条件和现实成本的经验总结,如今再读,仍能品出几分值得琢磨的道理。
![]()
先说说“五十不建房”。字面的意思就是说到了五十岁后,就没必要在花钱来建房子了!
在过去,建房可不是小事——木料要从山里选,砖瓦得自己烧,工匠要四处请,从备料到完工,耗时非常长,少则一年半载,多则三五年,甚至更久的也有。
五十岁的人,在古代已算“知天命”之年,身体精力大不如前,既要盯着工地进度,又要盘算银钱开支,很容易劳心费神。
更关键的是,建房是“无底洞”,原本计划的钱往往不够,木料涨价、工匠误工,随便一项意外都可能掏空大半辈子的养老钱。
![]()
古人看重“老有所依”,若把养老钱砸进房子,万一后续生病或遇急事,手里没了余钱,日子就难了。
因此古人的这话,是在提醒我们,到了五十岁后,就要步入老年人行列了,要是已有有房子住,何必在这个年纪冒风险、耗精力去建房子呢?
尤其是对于一些家庭条件本就不太好的,更没必要新建房屋!何况建了也住不了多少年,到时候就给子孙后代还可能被相互争夺,导致后代不和睦!
实际上,古人的这话背后藏的,是对“安稳养老”的务实追求。
再看“六十不栽树”。这里的“栽树”,多指要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成材的树木,比如松树、柏树,或是结果的果树。
古代医疗条件有限,“人生七十古来稀”,六十岁已算高龄,而树木生长慢,一棵小树苗要长成能做家具的大树,至少得二十年;要结出满树果子,也得五六年。
这个年纪栽树,大概率等不到树木成材、自己享用的那天,只能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古人讲究“眼见为实”,更希望把力气花在能即时受益的事上——与其在暮年种一棵“给后人的树”,不如趁年轻栽下,自己也能享几年荫凉、吃几年果子。这并非自私,而是对“付出与回报”的现实权衡。
最后是“七十不做衣”。现在买衣服随手可得,但在过去,做件衣服要经过“买布—量体—裁剪—缝制”好几道工序,周期长、成本高。
![]()
一匹好布要花不少银子,请裁缝做衣服还要付手工钱,一套新衣下来,对普通人家来说是笔不小的开销。
更重要的是,“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岁的人身体状况不稳定,或许布刚买回来,人就病了;或许衣服还没缝好,就再也穿不上了。
古人惜物也惜钱,觉得这样“钱花了、衣没用”太浪费,不如把钱留着贴补日常,或是给子孙留点念想。这背后,是对“不浪费、不折腾”的生活态度的坚守。
放到今天,这句老话的场景变了,但核心逻辑仍有借鉴意义。
五十岁的人若有稳定住房,没必要为了“面子”砸光养老钱建房;六十岁栽树,或许不图“成材”,但种棵花树装点庭院、怡情养性,也未尝不可;
七十岁做衣,更不必纠结“浪费”,喜欢就定制一件舒适的衣服,也是对生活的热爱。
说到底,老话的本质不是“禁止”,而是“提醒”——提醒人们在不同年纪,要懂得权衡利弊、量力而行。
它藏着古人对生活的敬畏与务实,即便时代变了,这份“认清现实、善待自己”的智慧,依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